美文网首页拆书读书婚姻育儿
孩子从小就自卑怎么办?别怕,《自卑与超越》告诉你

孩子从小就自卑怎么办?别怕,《自卑与超越》告诉你

作者: 小玉谈个人品牌 | 来源:发表于2018-05-09 08:25 被阅读1317次

    在最近的一次校友聚会上,碰到了好久不见的小我一届的学妹。几年不见,她出落得越发美丽大气了,我很难将眼前的她和十年前瘦瘦小小,讲话畏畏缩缩,从不敢看着对方眼睛的那个自卑的小女孩联系到一起去。现在的她,美丽得落落大方,谈吐间也充满了自信。

    聚会快结束的时候,我把她拉到了一边,问起她这些年都做了些什么,何以发生这么巨大的变化。她跟我说,有一本书,她认真地翻了四五遍,了解到了自己性格自卑的根本原因,并慢慢走上了自我疗愈之路。而随着改变一点点的发生,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她逐渐克服自卑,变得越来越自信了。

    她说的这本书,叫做《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

    在她的强烈推荐下,我赶紧把这本书买了回来,想看看书中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瑰宝,让她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作者

    本书的作者是阿弗雷德.阿德勒。阿德勒、弗洛伊德和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他们的年龄非常接近。

    阿德勒小时候是非常自卑的,他一直在自卑里长大,慢慢体会并消化自卑。最后这个自卑的童年给他的心理学研究带来了重大的突破,他发现了自卑情结和如何超越的方法。

    他创立的个体心理学,深度影响了荣格、马斯洛、弗洛姆、罗杰斯等心理学大师。

    阿德勒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自卑与超越》、《生活的科学》、《人类面临的挑战》、《神经症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神经症问题》、《理解人类本性》等。

    这本《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思想体系的总纲领。

    《自卑与超越》


    什么是自卑?

    阿德勒在本书中给出的定义是,“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当他发现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

    一个妈妈带着三个孩子去看狮子,其中的一个孩子吓得浑身发抖,第二个孩子大声嚷嚷着说我要回家,第三个孩子生气地朝狮子吐唾沫。实际上,这三个孩子身上出现的情况,都是自卑的表现。

    自卑表现出来的形象是非常复杂的。

    有一些人的表现就是躲躲藏藏,胆小害怕;

    而有的人会用过度的自大或者愤怒的情绪来掩饰自己的自卑;

    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有这么一种人,看别人过得好,或是看别人得到了领导的奖励,他们就站在一边说风凉话,比如:“这活我根本就不屑于干”,“这个奖励有啥了不起的,我一点都不稀罕”。这是他们找优越感的体现。

    “当一个人感到自己很弱小,有一种方法可以让ta感到自己很强大,那就是使别人都感到弱小。

    那些以言语贬损他人、抬高自己的人、那些用暴力胁迫他人的人,或者认为世界上唯有自己最具魅力的人,他们看似表现的很自负,但这些行为都是他们内心自卑的伪装。

    真正的强大,是不需要通过让别人感到弱小来获得的。”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哪一类人群容易出现自卑的问题?

    第一种是有器官缺陷的儿童。

    这类儿童先天就比正常的孩子缺少一些什么,健康上有一点缺陷,本就容易受到周遭的不平等看待。

    如果成年人无法正确地为他们解释和教他们如何对待这种器官的缺陷,无法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关爱和照顾,他们极有可能出现自卑的性格,甚至到后期发展出精神层面的问题。

    第二种是受宠的儿童。

    受宠儿童从小收到的训练是,期望自己的愿望被当做法律来对待。

    他们往往无需努力就出类拔萃,并且通常会认为这种突出是天赋的权利。他们时常认为生活就意味着拿第一,意味着能够成为想要的人,意味着能够得到想要的一切。

    一旦他赋予了生活这样的意义,那么他使用的每种方法都会是错误的。

    从小受宠的儿童,他的生活中没有建立起任何的规矩,没有感受到任何对他人的影响或者他人的需要。这一类孩子身上也很容易出现自卑的问题。

    第三种是被忽视的儿童。

    这种儿童从来不知道爱与合作为何物,没有得到过真正的关爱,他从小就觉得跟他人的关系是通过斗争得来的,若是不争取,则一切都得不到。

    小树妈妈说过一段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她说:

    “生活中,有许多人,看似性格随和不争不抢,在人群中扮演的永远都是“你们来决定就好”的角色。但是这样的人,注定成不了生活的主角,他们逆来顺受,随波逐流,性格当中该有的自我和主见,已然被内心的自卑所压制。

    他们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主张,也许他们心中有新奇的创意,有美好的蓝图,有万吨巨轮轰然驶过,但在别人看来,他们永远都是决策的追随者,静默如帆船,风向哪儿吹,他们就向哪儿行驶。

    这种性格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源于小的时候,他们的情感没有被人重视,他们对事物的主张没有被人认可。

    他们内心的呐喊,淹没在大人喧闹嘈杂的世界观里,渐渐地,他们自己就会说:“我的观点和感受并不重要,你们都是对的,我听着就好。

    不由得想起在《正面管教》中提到的“温柔但是有边界”这个概念。作为父母,既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又要帮他建立好积极的边界。

    有了积极的边界,孩子既能知晓自身的价值,又能感受到与他人的链接。这样的孩子才不会产生自卑的心理,才能成长为心里阳光和健康的孩子。

    学会合作,超越自卑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通篇强调了与人产生链接与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合作达到一种利人利己的普世价值。

    从每个人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当妈妈开始抱着刚出生的孩子的时候,就是在培养妈妈和孩子的合作。这是我们每个人最早接触和学习到的合作。

    一个真爱孩子的妈妈会非常容易学会用舒服的方式抱孩子,尤其是给孩子洗澡的时候,孩子不会哭,会非常愉快,合作就在妈妈和孩子之间产生了。

    但是如果妈妈打心眼里不关注孩子,觉得照顾孩子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在给孩子洗澡的时候都笨手笨脚的,甚至不耐烦的把事情交给爷爷奶奶做。这样的亲子关系,合作在早期就产生了裂痕。

    要知道,妈妈跟孩子之间的合作是极其重要的,这从最早期的时候就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和发育情况。

    妈妈们需要知道的是,即便是做家庭主妇,也是一份非常伟大的工作。她跟出门赚钱的男人之间根本没有高下的区分。

    当你发自内心的爱这个家庭,爱这个孩子,你是带着链接和奉献去照顾孩子的时候,孩子是能够感受到合作的感觉的。

    可很多妈妈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抱怨,一边陪孩子写作业一边抱怨。她会用抱怨来找回自己内心的优越感,来证明“照顾这个家,照顾这个孩子,太委屈我自己了”。当妈妈产生这样的心理时,孩子也很难学会跟妈妈好好合作。

    所以决定孩子行为的不是孩子的经验,而是他从这个经验中得出的结论。孩子对社会的感知能力很强,但是解读能力很差。所以作为大人,我们要帮助孩子解读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帮孩子学会合作,与他人的链接和关系。

    最后,用作者阿德勒的一句话来总结:“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假如因自卑而将自己孤立,我们必将自取灭亡。我们必须超越自卑。”

    我们每一个人,可能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无法改变自己的童年...也许我们内心里深深浅浅地有着自卑的影子。

    那又何妨?适度的自卑感并不可怕,只要察觉到它,就能克服它,超越它。通过不断与外部产生链接和合作,慢慢驱逐自卑的感觉,活出越来越自信的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从小就自卑怎么办?别怕,《自卑与超越》告诉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whg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