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会有这样的现象:
甲对乙说起:“你当初不是说……”的时候,乙则大惊失色地喊:“我什么时候说过……”
也有可能反过来,甲信誓旦旦地说:“我当初明明说过……”,而乙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从来没有听你说过………”
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是其中一方记忆力差,连自己说过的话都不记得的情况,但是另一种情况更可能发生——作为听者的一方把话理解成了别的意思,甚至完全相反。
我们平时都认为交流不畅是由于说的人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但其实作为交流的双方,听者和说者一样都要对交流的结果负责。正如李笑来
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面所说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交流的有效与否往往更取决于听者而非说者。反过来说,失败的交流往往源自听者的疏忽。”
倾听能力的强弱几乎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为绝大部分时间里,任何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听某些人的话,或者反过来依赖某些人听他的话。所以在一个团队中,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一、听者不恰当的回应,容易造成沟通双方的矛盾。
善于说的人可能有很多,但善于听的人可能比善于说的人少得多,只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而已。不善于倾听的表现不外乎这几种。
第一,遗漏重要信息。经常会有人听着听着会问:“啊!你刚才说到哪里了?”“你刚才说什么了?”
第二,没有耐心听对方把话说完。有些人在交流中经常插话,或者干脆直接打断对方,甚至很不耐烦地问:“你说的就是……喽?”。
第三,在交谈时根本不回应对方。善于倾听的人在你说话时,他会根据你说的话及时给予适当地反应。但有的人可能会一直沉默,或者是玩着小动作,或者东张西望。他们给人的感觉就是心不在焉,你根本不知道他到底是不是在听你说话。
许多原本认真地交谈,最终变成了激烈的争吵,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时候就是因为听者没有给予恰当地回应。该认同的时候武断地下了否定的结论,该回应的时候却报之以沉默。说者兴高采烈,听者意兴阑珊;说者在努力论证,听者却过早反驳。
二、倾听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能力,它需要学习。
倾听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或性格,而是需要花心思的技巧。很多人都渴望表达,但是却不愿意去倾听。苏格拉底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可见倾听其实很重要。那倾听效果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走神。这是一种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与人类思考的速度大于讲话的速度几倍有关。哪怕走神的时间不太久,只有几分之一秒,但就在这一瞬间大脑也会想起很多东西。走神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听者不知道在听的时候,可以用多余的脑力做些什么。
例如课堂上有的学生睁大眼睛看着黑板,看似很认真,但你让他回答问题就不一定回答得出来,因为他其实早就走神了。
第二,选择性倾听。有的人会选择性倾听一部分他认为应该听的话,而把其它重要的话尤其是他不想听的都过滤掉,与说者沟通总不在一个频道上,造成沟通困难。
有的人在交流时,不会顾及别人的想法和正常逻辑,一味强调自己的理由,这其实就是一种选择性倾听。这种人只能听到自己想听到的,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第三,认知不足,不懂反馈。沟通的参与者必须要反馈信息,才能使对方明白你是否理解他的意思。反馈是让对方知道:你有没有倾听,有没有听懂,听懂了多少,理解是否正确。如果没有反馈,对方以为他已经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你则以为自己已经全部理解了对方的意思。
善于沟通的人,往往会在恰当的时候这样问;“你看,我这样理解对不对”让对方把一切想表达的内容,表述清楚。
学会正确地反馈,是避免沟通双方发生误解的重要手段。
三、倾听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尊重。
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专心地听别人讲话,就是我们所能给予别人的大赞美。”我们每个人的天性中,总是期待着自己关注的问题能够引起他人的兴趣,而恰巧这时候有人愿意听他谈论自己关注的事情,那么他自然就会有一种被别人重视的感觉。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更好地倾听呢?
第一,避免“过早质疑”,即使要质疑,也要等到对方把话说完。
有些人会在别人还没有把所有信息说完的时候,就会打断对方的讲述,提出自己的质疑。这样会影响说话者表达的难度,也增加了自己获得全部信息的难度。
另一方面,过早质疑其实是一种排斥,会使一个人处于无法进步的状态。因为我们有时候可能会像“视而不见”一样,做到“听而不闻”,导致错过有用的信息。
据说有一天一对中年夫妻来到哈佛大学,可能是穿着非常的朴素、简单的缘故,校长非常不情愿的见了他们,这对夫妻对校长说,我们的儿子非常喜欢这所学校,但是很不幸,一年前由于染病去世了,我们想给学校捐一个纪念物。校长说,如果每一个喜欢哈佛大学的人去世了,我们都建设一个纪念碑的话,我们哈佛大学岂不成墓地了吗?
然后这对夫妇说,我们不是要建纪念碑,我们要捐一个建筑物。校长不但没有被感动,反倒觉得很好笑,反问他们:你们知道吗,哈佛大学的一栋楼多少钱吗,我们的建筑总的价值达到了七百五十万美元。
在回去的路上,妻子对丈夫说:“七百五十万就可以建一所大学,那么何不建一所大学来纪念我们自己的儿子呢?”他们就去了加州建立一所新的大学,也就是后来的斯坦福大学。
这对夫妇,丈夫是当时的加州铁路大王、曾担任加州州长的老利兰·斯坦福。
哈佛大学的校长由于没有耐心去倾听人家的全部的信息,主观地做出判断,从而使哈佛大学失去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
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哪怕你再不赞同对方的观点,也不妨听对方把话说完,有时候后面才是最重要的信息。
第二,学会回顾与预期。
有效倾听、有效理解的关键在于那些隐含的信息,准确的讲,那些隐含的信息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到的。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余的脑力处理两个方面的信息:“回顾与预期”
所谓回顾,就是回想对方刚刚都讲了什么。在听的过程中,记忆的难度会比阅读的时候更大,阅读的时候随时可以返回去重新读,但是听的过程就没有可能总是让别人重新去说,所以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听,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做笔记,只有记住要点,才能够理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般来说,说者的语言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事实和看法。如果是事实,我们就问自己:“他说的是真的吗?”如果是看法,我们可以这样想:“他的这个看法或者意见的根源在哪里?”
当你学着去思考对方说话的内容时,自己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听对方说话这件事情上。
所谓预期,就是猜想对方接下来会讲什么。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集中注意力,正确把握和组织说话者论述的内容,并且使听者“听到”原本可能“听不到”的信息。
有的讲话者会比较唠叨,总是说一些废话,有用的信息少的可怜,还夹杂在废话里面。我们这时候仍然要去用心倾听,当然不是听废话,而是要从连篇的废话中找出关键信息、有效信息。通过这些关键的信息,勾勒出说话人所要表达的大致内容,让自己思考的速度走在他们讲话之前,在听到废话时,就可以不用受其干扰了。
倾听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倾听者不是机械地“竖起耳朵”,在听的过程中还要转动脑子,不但要跟上说话者的语言,说话者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深度,并在适当的时机提问、做出反馈,从而使交谈能够步步深入!
第三,帮助对方进入倾诉状态。
作为听者,尤其是能够被说者看到的听者,给予对方鼓励性的信息会让对方更容易进入倾诉的状态。因为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听者的反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说话人的状态。
在倾听别人讲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手里不要把玩一些物品,就算是无意识的,也不要在对方面前表现出来,否则会让对方认为你没有在认真听。
如果对方说话的时候,你能够身体略微前倾,胳膊对称地放在身体两侧,面带微笑,目光诚恳地看着他,时不时地点头,或者用语言回应,这个时候,他会不知不觉地说出平时可能不会说的话。
在听别人讲话时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去感受所有的一切表达方式,包括他的眼神、姿态、动作等,忘掉自己,将自己代入对方的需要,关注他们所关注的。由于听者的专注,说者也将不由自主的进入更深的倾诉状态。
卡耐基说: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在交流的过程中,当我们急于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最好先沉默3秒钟,听一听对方是不是还有话要说。保持对说话的人本身以及他所说的话感兴趣,在倾听的那一刻,只为对方而存在。沟通中真正的赢家不是说得最多的人,而是最会积极倾听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