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瘦竹斋文集连载小说读书
红楼梦翻译家谱系4霍克斯

红楼梦翻译家谱系4霍克斯

作者: 瘦竹斋 | 来源:发表于2018-11-29 15:38 被阅读63次

2009年7月31日,英国著名汉学家、红学家,《红楼梦》最伟大的英文翻译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病逝。霍克斯一生最闪耀之处,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翻译出《红楼梦》的英文全译本。直到现在,国内还没有多少人知晓这个噩耗,我想我应该面向广大网友,写一篇全面介绍霍克斯的文章,一起缅怀这位对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作出历史性贡献的大师。

霍克斯传奇的一生:开国大典里的英国小伙子

1923年7月6日,霍克斯出生在英国伦敦东部。大学就读于牛津大学基督教院。

1948年,26岁的霍克斯来到中国北平,进入北京大学就读中文系。不久,北平就被解放军包围,城市里的水、电供应很快就紧张起来,霍克斯和同学们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依然练习汉语,参加中国老师安排的汉语游戏。

1949年,北平解放。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霍克斯和他的同学们一起来到天安门广场,霍克斯是大学生游行队伍中的一员。当毛 泽东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广场沸腾了!霍克斯跟着游行队伍,依次前行,每一个队伍经过天安门的时刻,都高喊“毛主席万岁”,而毛主席则回答说“同志 们万岁!”霍克斯,这个活泼的27岁英国男孩,他在后来的回忆说,他们高呼“毛主席万岁”后,毛主席回答是“同学们万岁!”可是,根据他的同学们回忆,确实是“同志们万岁!”,并非是“同学们”,也许,这个年轻的英国男孩的汉语听力还不过关吧!

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是霍克斯的一段传奇性的经历。

新中国建立后,霍克斯把女友叫到中国,两个人在北京结婚。1951年,霍克斯学成归国。

为翻译《红楼梦》,他“抛弃”了牛津大学

1951年,霍克斯回国后,开始了新的研究工作。1959年,36岁的霍克斯发表了《楚辞》英文版,同一年,他成为牛津大学中文系教授。

在中国同事吴世昌的鼓励下,霍克斯着手准备《红楼梦》的翻译工作,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红楼梦》,在英语世界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英文译本,有的只是节选本,而且,大量的翻译错误充斥其间,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把林黛玉的人名,翻译为“Black Jade”(黑皮肤荡妇),吴世昌发现了这个错误,加以严厉的批评,在他的影响下,霍克斯的翻译便用了正确的翻译人名“Lin Daiyu”。霍克斯和吴世昌先生成为一生的挚友。

在1970年,霍克斯抓住了和企鹅出版社合作的机会,全面启动了《红楼梦》120回的全本翻译工作,这时,他面临一个抉择:极其巨大的翻译工作量,日常的教学工作。霍克斯知道,他翻译《红楼梦》,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因为西方世界还没有一个全本120回的英文《红楼梦》。

他最后做出了艰难的抉择,辞去牛津大学中文系主任的教职,全心投入《红楼梦》翻译,这在国际汉学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还没有一位汉学家,是为了翻译中国文化而辞职回家。

霍克斯用了10年的时间,翻译了前80回,分别在1973、1977、1980年出版了英文版《红楼梦》分册,最后四十回,由霍克斯的女婿汉学家闵福德完成。由此,西方世界第一部全本120回的《红楼梦》便诞生了。

霍克斯的《红楼梦》英文版,至今在西方世界拥有独一无二的经典地位,20世纪80年代四卷本《红楼梦》英译全本出现之后,20多年内,还没有一部《红楼 梦》新的英译本出现。英国翻译家戴乃迭和杨宪益合作翻译的《红楼梦》,在中国内地拥有影响力;而霍克斯版,则在西方世界一领风骚。

最地道的老北京

霍克斯最爱老北京,他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北京求学生涯——“我的过去,便是我的梦想。”,他在1998年接受采访的时候,还能清晰地记起老北京时代的街道、大门的名称,还有尘土飞扬的胡同。他热爱北京,热爱他用一生去追寻的大观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楼梦翻译家谱系4霍克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xjf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