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目】《改变提问 改变人生》
【课程领拆】丘恩华老师
【上课时间】2017年8月8日
【作 业】
拆为己用作业: 一周内,在自己情绪不稳定或心情不佳的时候,觉察自己出现的评判者状态,然后回顾选择地图,采用ABCC选择法(A-察觉,B-深呼吸,C-好奇,C-选择)让自己调整为学习者状态,记录过程中评判者→学习者转变的心态关键词(如责怪→责任),并分享到朋友圈。
上周孩子的英语暑托班到期了,之前我们请假了三天,于是我和代班老师说往后延续三天,这也是我第一次请假时和代班老师说好了的,结果那天被告知不可以后延,因为后面的人员安排满了。代课老师可能不太清楚实际流程。只能按每天的餐费15元退钱。
我当时很愤怒,第一,报名时没有人和我说不可以补课,第二,第一次请假时就和代班老师说了,如果不行可以早一点告诉我,代班老师不知道是她们工作传达的问题。我觉得她们工作人员就是自己工作不到位,不传达好,不诚信。
A:当时我感到自己处于愤怒者且非常想严厉责怪批评她们的状态。
B:我意识到之后,想了一下,我自己在报名时确实没有询问和确认暑托班请假的事宜,而是想当然的觉得和平时班一样,我也因为觉得可以顺延随意请假了一次,有两次确实是孩子病了,一次就是自己犯懒,最主要的是,我的目的是让孩子可以得到延续,后面我们还要上平时的英语班,现在去责怪或争执没有太大意义。
C:我是否认真思考了她们的解释,她们的想法和目的,是不是有其余的解决方法可以问一问。
D:我的选择是不责怪,简单描述了一下报名和请假的情况,我不太想退费,比较希望可以让孩子再补上三天,同时阐明了我是有意愿继续报后面的平时班,你们可否有什么方法帮我解决一下孩子后面几天延续课的事情。
丘恩华老师讲的很棒,这本书我入了。丘老师分享的三个拆页其实是一个很完整的解读,
第一个拆页选择地图,了解提问式思维对我们的影响
第二个拆页,探讨了评判者和学习者心态的区别
第三个拆页,如果实践和利用提问,用ABCC的转换法则,随时调整选择道路。
后面有一天我也运用了这个方法疏导先生。
前天我们一家骑电瓶车到附近的小广场溜达,走的时候要从路边穿过,当时路边很多摩拜单车和小黄车,有一辆小黄车完全的停在了外面,挡住了唯一可以穿行出去的路,而当时有一个妇女站在小黄车的旁边,车篮里装着她的袋子,先生就问了“这是你的车吗?”想让她把车移一移。
那个女的赶忙拿起自己的袋子说,不是的不是的,我只是把东西放在这里一下的。
先生等了一下下,然后一脸生气的用一个手很吃力的推开那辆小黄车,那位女性没有动,也没有帮忙,我们终于移开一点点,骑过去时先生愤怒的甩了一句“不是你的不能帮帮忙啊”
我摸了摸先生的后背,说如果我们想让她移一下车,可以当时就真诚的表达出来“那你可以帮我把这辆车往里面推一推吗?”先生愤愤的说“那就是她的车,我要是把自行车直接撞到了,她东西撒出来,她肯定就说那是她的车了,哼,自己看不见吗?明明就是很举手之劳,稍微推一下就好了。”
正好昨天和他分享了评判者和学习者,我说,嗯,我们可以看看评判者思想和学习者思想哦,你刚刚就是一个评判者的位置,愤怒、生气,认为那位女的说谎,认为她冷漠不助人,但是学习者的思想是我们可以怎么提问和做点什么,我们姑且不管她有没有什么客观原因没有那么做,但是我们可以思考咱们需要的是她的帮助,即使她说车不是她的,或是她第一次没有意识到她可以帮助我们,从更有助于我们解决咱们问题的立场而言,是不是可以友好的说一声:请您帮我把这个车稍微移一下好吗?会更好的达成我们需要的。怼别人除了可以泄愤一下,改变不了任何人,也帮助不了自己,也许她真的是个没有眼力劲儿的人,我们请求之后她以后也会变得知道自己可以怎么帮助别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