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河
于晓威的 “沿途”之思 ——艺术家为何可以多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最近在读英国作家瑞·蒙克的《维特根斯坦传》。在读的过程中,伴着维特根斯坦在他自己生命的“沿途”强迫症式的自杀倾向,作家于晓威的文字和绘画总是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一个灵魂如果要不堕落,必须有自洁能力。他所依赖的不是外部的环境,而是内在的品质。死亡意识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内在品质,凭借着这样一种品质,艺术家和哲学家可以超越赫拉克利特的学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从而多次踏入同一条时间之河。
哲学家胡塞尔有本书专门讲内在时间。所谓内在时间,按他的说法,就是时间是可以被意识构造出来。“意识活动的结构(滞留——原印象——前摄)与时间的线性三维(过去——现在——将来)这两者有一种结构上的对应关系。 在海德格尔那里,他将胡塞尔的时间顺序来了一个逆转,将来高于过去和现在,但又同时把这两者关联起来,这是因为将来与‘死亡’与对存在的领会有关。只有对将来(死亡)的这一现行把握中‘此在’才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被担当起来,过去和现在才能反过来获得新的意义。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流自将来,只有将来才是真正的虚无,它不断的威胁我们的现在和过去。但这种威胁却对‘此在’产生了一种可能性——即‘此在’必须因虚无而创生,以创生克服虚无,从而使‘此在’获得意义。”(《隐喻的身体》断桥——艺术哲学文丛p75__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于晓威的 “沿途”之思 ——艺术家为何可以多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死亡焦虑:于晓威作品《静物》
静物
是永恒的战场
所有的灵魂摆渡在这里
谁将背景的舞台
堆砌
有围墙高耸
命运就是无法翻越
只能哭泣
透明的现实
如何的变形
都是一样的蒙太奇
让我用尽力气
把酒杯举起
盛满万种滋味的生活
痛苦不已
正是“此在”的真理
一个早晨,在朋友圈忽然发现了于晓威这幅画,我被震撼。我想或许是晓威在暴雨施虐的北京参观威尼斯画派展获得的灵感,或许是那杯美国咖啡让他出现艺术的幻觉,才画出这等不同凡响的画作。它无意识的诠释了法国哲学家萨特的名言“鸡尾酒里有现象学”。
那个酒杯不再是酒杯,而是一面镜子,酒杯里的酒,也不再是酒,是“镜子里的人”。
那个人是谁?或许是晓威自身的背离,他已经不再是他,已经异化为“他人”。他好像被记忆,被感知,被想起。画面改变的不是酒杯,而是关于酒杯的经验。
这无疑是反思性的作品,这不是画家平常的“看”而是“精神”的“看”,所谓现象哲学回到“本源,自身”的“看”。它体现了一种自己创造自己的可能性。他在唤醒沉思,一种法国式的,笛卡尔式沉思。
不,不是沉思,是反思。
这种反思的哲学意境是彻底返回,这种返回是一种精神的后退,当退无可退时,“我”就脱离了“自我”在酒杯中分裂出新的“自我”。
酒杯,和酒杯里的酒就变成了“无”。而“无”正是哲学的思,这“思”没有规定性,不是清晰的,而是模糊的,是被怀疑“思”。它表现了一种焦虑,这种焦虑是多元的,有隐含着痛苦,厌倦,无奈,无助,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它唤醒了一种太阳般赤裸的精神状态,
我给这幅画起名《看见》。
《沿途》
顺着这个酒杯,我看见了晓威的一个短篇小说《沿途》。这个短篇收晓威名曰《午夜落》的小说集里的第一篇。
一个中年男人,过着让普通人羡慕的生活。他统治着中国五百强私企之一的庞大帝国。可他却厌倦了生活。毅然走向荒漠,准备长眠在罗布泊伴随彭加木的魂灵。哲学追求的是真,艺术追求的是美。正是在这位中年男子的死亡之旅中,我们看见了《静物》的内涵延伸,延伸出“爱”的秘密。小说有几个关键词:温琦,父亲,母亲,波尔舍顶级959,豪华日本骑兵牌吉普,废电池,环保,冷湖(小山峦),海市蜃楼。这些关键词向读者展示了由于“爱”的缺失由个体向整个宇宙的蔓延,导致了中年男子的厌世。而一个女孩子对世界的“爱心”重新点燃了他的生命之火。
有一天我独自在公园里散步,一只麻雀用疑问的眼神望着我,然后低头啄食。
我曾怀疑这生命之火点燃的是否过于简单。
是麻雀把我的怀疑啄起,我隐约感到,在她的胃里,疑问就是真理?我明白了晓威在那一瞬间所要把握的是什么。是那沙漠泛起的宇宙的神奇的灵光。而这灵光正是人类的担当。这种担当就是灵魂从生活的废墟中驱离黑夜,用意识这个神奇的器官造成意识的悖论,引发“爱”的张力。而晓威把“爱”的张力描写的有些荒诞。
我想到了苏格拉底那句,认识你自己。意识到晓威要说的是“自由”与“神性”的合一,是有限中创造无限。
“……生活世界的本质乃包涵着不确定的种种可能性,是不确定的地平线,是恐惧和希望的混合体,在魔化和符咒中扭曲变形,以此打破日常生活,寻找生活之外的生活。
“荒诞是艺术家的品质。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荒诞就是美。就是生命的真谛。”(《艺术哲学》——刘小枫——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哲学家来说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对于艺术家来说,可以无数次的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每一次踏入,都在一瞬间感受到了美(荒诞)。于是,美从时间中被抽离了。
人在艺术的创造中获得了自由。
当然,这种自由是在介入中获得的。“我不愿意仅仅画我看到的,我更喜欢画我感受到的。我不喜欢被规定的色彩、构图以及其它,我喜欢直觉和生命意志本来的东西。我潜意识浸染并学习文学理论二十多年和写作了,想逃开都不行,所以不要再跟我讲理论,我胃消化不好,又挑食。绘画对我本来只是释放的快乐,抗除抑郁的良方(医生也这么建议过),请不要尝试剥夺我这私性权利。——再答好友。”
这是我在朋友圈唯一次看到于晓威说自己“如何画”。 从印象派开始,画家才开始从另外一个视角看世界。这个视角就是摒弃了古典主义画家采用严格的透视法,按照光的投影点将画面井然有序的排列,而是“主观”的画。
我理解于晓威所说的“感受”就是哲学家所说的“体验”。是一种“主观”的 “看”。他说的“直觉”和“生命本来的东西”是一种生命对生活的介入。介入的生活只有混沌没有秩序。
萨特认为,人们不可能画出意义。他这样说就排除了画家介入生活的可能性。
同样是法国哲学家的梅洛·庞蒂却和他有相反的认识。他认为:现象学的看,就是一种对生活的介入。
“现象学的世界不属于纯粹的存在,而是通过我的体验的相互作用,通过我的体验和他人体验的相互作用,通过体验对体验的相互作用显显的意义。”
“在这种视看中目光与事物、心灵与身体、真实与想象、自我与他人、本质与存在、可见与不可见者不可分割的交织在一起。
“ 塞尚的绘画,也类似于胡塞尔的现象学思考,总是处在:无休止的再开始中。并且像胡塞尔一样,总是处在:情绪的高涨和低落、兴奋和沮丧的转变中。”(《具象表现绘画文选》……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一口气引述了这么多哲学家的论述,不仅是我实在是人微言轻,还是因为我感觉我实在写不出更恰当的文字来表述强有力的思想。
于晓威的画作是介入生活的,是他小说主题的延伸(毫无疑问小说是对生活的介入)。这种延伸是有历史渊源的。斯洛文尼亚的拉康派学者认为芝诺的四个哲学悖论是文学模型的变形。而博尔赫斯的小说有些完全是哲学模型则是世所公认的(比如《小径分岔的花园》是时间模型,《圆形废墟》是火的模型等等)。看于晓威的画要也要换一个角度,这个角度就是“非常规”的读小说。“非常规”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他的画并非传统的画,而是一些小说的模型。这种“画传”小说并非传统的叙事。有卡夫卡似的荒诞。它不是符合经验的叙述和得到认可的叙述。这样的画的语言是用生命的存在表现时间的存在。这样的时间可能是无声无息的。但就是这样无声无息的时间恰恰是人类生存时间的根本设定。只有表现出这样的时间之画才能像海德格尔所说,“时间是人的生存状态的地平线。”这样的地平线,让我们认不出现实。让我们感受“陌生化”。那些陌生的线条变成了诗行,成了故事情节,变成了声音和符咒,成为一种梦幻的启示,蛰伏于阅读者的心理,并展现出一个异己的世界。
画传,所表现的往往是折磨人的矛盾。是生活中各种矛盾的撕扯感。背后的声音,人在这个世界是多余的吗?除非这个世界有意义。有意义,正是画传无意识中表现的生与死的张力。他不想说出只能被显示的东西,它想显示是神秘之物。这神秘之物不仅在逻辑上站不住脚,可能在伦理上也不合要求。作家的生活就像两个量子,一个在经验中,一个在超验中,无论相隔多么遥远,只有一个结果:缠绕(于晓威有很多这样神秘的画作,我就不像小学生那样举例说明了)。
看着看着,我就想“哦,螺丝在拧紧”。
《莲》
《莲》 是于晓威最近晒出的一幅画。这幅画看似具象,但抽象的思维仍旧延续在其中。生命的种子在欲望之泥中着床,在生色货利之湖泊生长,却顽强的通过自洁开出“此在”之花,这种品质,正是艺术家的灵魂所在。
他的作品只要晒在朋友圈我都会悉数收藏。我常常翻看。感受他的神秘和没有未来的未来沉迷的过往。那些挤压的画布,是容不得拒绝的日子,堆成碎觉,焦灼燃烧!它 一言不发是这样震撼,善意的,恶意的,怀疑的,不解的,方可万种目光归一。一个落叶,一滴泪,虚伪的亲人,恶劣的空气,都是醉与清醒叠加。洁净中我们感受 挣扎的弧线,无法自由落体!
于晓威的 “沿途”之思 ——艺术家为何可以多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让我重新构思一下于晓威的那幅画作《莲》吧。我把它变形为“一支藕节”。它在放大在画的右下角,远处的莲塘茂密!它凝视着被赋予英文名字《taste》。 味道,品尝,喜爱,是这个英文单词承载的外延!艺术在深处躲着,在每个画家的作品里,都有独立的心情和哲理,那样自由的傲慢的解析狂野或者静音的时间,挽救平凡和俗气! 她就是远处的悲壮的藕节,一览无余的味道,或许,自己是他的食材。
结尾的时候我还是想回到维特根斯坦。他有一句我最欣赏的话:激情之手握住冰冷的剑。
毫无疑问,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于晓威和维特根斯坦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但在对人生的思考上他们的本质却是相同的,他们都希望可以多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条河流就是生命之河。
于晓威的 “沿途”之思 ——艺术家为何可以多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于晓威的 “沿途”之思 ——艺术家为何可以多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