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了对它的理解——“职业化”。
有人说,职业化就是商业界的教养。这个解释过于高大上,以至于让我这样的在海外教汉语的小老师对此敬而远之,不敢亵玩焉。
直到刚刚看完刘润老师写的《关于实现职业化的10点建议》以后,我有了新的理解。
职业化从来就不仅仅是商业界的教养,而是每一个需要工作需要靠时间挣钱的人的教养。包括最不像职场的老师这个行业。
自从来阿联酋当了老师,越发的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一些过往经验,让我时刻做好了充满意外的准备。但依旧因为预料之中的事情,再次失控。我相信这种情况,不是个例,很多老师对此都有同感。
作为职业人的基本素养之一,就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作为管理一个班级的老师而言,似乎拥有了对学生放弃控制自己情绪的权利,也很难拥有这份权利。
努力让自己不要被情绪左右,用职业的需求去重塑自我或许是一个方法。放下成见去拥抱学生,和带着成见去检验她们,是完全不一样的态度以及视角。
想到了以前的端午节活动,老师们想为学生讲解端午节的起源和各种习俗,但是在吃粽子环节却因为人数多,粽子不够,让两人分享一个粽子。
是的,他们尝到了听起来非常美味的粽子,但是并没有以他们舒服的方式。
每次考试我要求学生写中文名,但是依旧很多人选择写英文,甚至有人写阿拉伯语名。中文名字,方便我,阿拉伯名字,方便她。
当老师的人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失对学生的聆听,更很少考虑作为职业人的另一个要素——如何让对方舒服。倒是很容易陷入一个容易恶性循环的思维模式,你让我不舒服,那你也别想舒服。
上初中那会,如果老师让我去帮忙改试卷了,会觉得是莫大的荣幸。后来教过的学生也很配合我。直到上一次的国庆节活动,我让几个孩子在中国国歌声中抬着中国国旗在操场走了一圈,活动结束以后,一个孩子问我“老师,我们帮你,你会给我加分吗?”
当时对这个问题有一点儿懵,我以为学生会比较在意这种为老师办事的时刻,觉得是一种荣耀时刻,但是在她们眼里,却是一种交易。我说不加分哦,她们抿抿嘴说“it’s ok, it doesn’t matter.”然后走了。
同时我观察到一个和以往教学不一样的情况,阿拉伯老师会不停的向学生说“谢谢”,回答了问题,帮忙传了一句话都会收到来自老师对学生的谢谢。或许老师是想言传身教让学生懂礼貌,又或者在阿联酋,教师属于服务业,服务于学生。
我并不想为学生正名说学生应该被老师如何宠着惯着,教育本就是一个很令人头疼的问题。
我想探讨的是,作为一名老师,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学生堆里,挣扎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职业化道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