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同事、朋友要在一起玩牌时,都是我最尴尬的时候,这个时候大家就会惊愕“这你都不会吗?”,觉得自己备受“鄙夷”,被当成连玩都不会的另类。看到他们潇洒自如的甩牌,听着五万、八万、四条们在一起碰撞时发出的清脆呼啦声,那种“自卑感”油然而生。就像学生学习一样,越是不会,还越没有兴趣去学,也没有一点虚心的表现。好在暂时还有别的事可做,因此学习打牌被列为退休之后的第一五年计划中,二十年后能够有资本融入大叔大妈的行列中也不迟。不料,在与孩子几乎每时每刻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不但拿起了扑克牌,还当起了扑克教练。
本来除了讲故事、基本的游戏,也没有什么其它的新招。时间久了,小家伙就腻了,直喊“无聊”,孩子爸爸拿起了扑克牌,从简单的接竹竿开始,孩子基本学会了“斗地主”、“七毛五二三”这些基本的玩法,当然,这些小儿科我还拿手的。小家伙没事纠缠着要玩扑克牌,从目前来看,我认为,比起毫不动脑地看电视还是利大于弊的,这项游戏的好处还是显而易见的:
一、良好的规则教育
只是说教式的规则教育,孩子根本不认账,也不容易记住。开始打牌前,孩子就很明白,“斗地主”里王炸是老大,其次是炸弹,从数字上来说,2最大,然后是1、K、Q、J、10.......3,在出牌的过程中,必须按照规则进行。必须按照“七毛五二三”的大小来打败对方,否则就是错误的。孩子认为这就是铁的规定和纪律,因此分外认真,毫不含糊,就好比知道袜子不能当成上衣穿一样。这样的规则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孩子也乐于遵守。
二、适时的挫折教育
在玩比赛骑车、摔卡、枪打老虎人等游戏时输了,孩子免不了会不高兴,甚至一输就不玩了。一直很苦恼怎么能够让孩子输得起,虽然一些育儿著作上有很多的方法,但真正用到孩子身上还是不见成效。在和孩子玩牌之前就问他“知道怎么算赢吗?”,因为迫不及待的想玩,他拼命地点头,“输了可不许哭哦”,因为有一张张牌在那放着铁证如山,孩子也就输的心服口服,赢的欣喜若狂,都是高高兴兴收场。
三、利于以下几个方面水平的提高
1、快速计算
在玩“七毛五二三”时,每大过对方的牌时,都要重新取牌归七(新取的牌数+自己手中的牌数=7)。刚开始玩的时候,我发现孩子每次取牌时都要先数一数手中的牌,想一想要取几张才够七张。慢慢的,他只需要看一眼手中的牌,便直接取到合适的张数。这比数小棍、吃苹果要有效的多,我建议老师在教孩子7的分成组成时,不妨试一下这个方法。
2、比较大小
牌的每一种玩法都免不了要比大小,哪个最大?哪个最小?手中的哪张牌能够大过对方出的牌值?这都是需要时刻考虑的问题,其实整个玩牌的过程就是一个比大小的过程,孩子不知不觉就会了,而且判断准确。
3、调兵遣将
我们常说的一句假话“你硬是把一副好牌打成了烂牌”,其实这说的就是不会“调兵遣将”,不会统筹安排利用自己手中的牌,输赢不全在于自己手中牌的好坏,一般的因素取决于整合拆分、观察分析之后的“调兵遣将”水平。有三个8不一定就出“三不带、三带一或三带一对”,可能根据需要拆分一个;得到一个大王和小王,不一定非得出“王炸”......孩子知道这些后,他就不再仅仅根据大小出牌了,甚至有时“按兵不动”耐心等待。其实牌场和象棋一样,就是一个模拟战场,在玩的过程中,孩子就会明白不但要有“勇”,还要有“谋”。
4、语言表达
我一直认为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仅靠读和听,还要有具体的语境,有了具体的语境,看过的词语,听过的话不自觉的就会表达出来,就像我们看到柳树就想到“二月春风似剪刀”一样。当我出牌慢了,孩子会说“快点啊,我等的花都谢了!”;取牌时,我得一小王,正得意,他当头一棒“看把你高兴的”,随后把取到的大王亮在我面前“哈哈,得意太早了吧!”,还有打牌过程中的各种理论......
5、数字转化
牌面中除了正常的阿拉伯数字外,有A、J、Q、K分别对应的1、11、12、13,一开始为了记住大小,孩子需要把这些字母转化成相应的数字,时间久了,也就内化于心了。在六年级和七年级进行“用字母代替数”的教学时,有些孩子容易迷糊,我想,一个五岁的孩子尚且能够在数与字母之间转化自如,如果孩子从小玩过扑克牌的话,更容易接受。
当然,除此之外,玩的过程也是很好地亲子交流的机会。罗列了这几点,仅仅代表一家之言,有些宝妈定会说“这不是带孩子走向邪路吗?上瘾了咋办?”,那么我想反问:打游戏上瘾吗?看电视上瘾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