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彻之运

作者: 月儿上山了 | 来源:发表于2018-12-08 07:26 被阅读13次

我一直敬畏那些有智慧,又能说会道的人。

古往今来,每天都有人因为妙语连珠而晋升职位,获得名利;有人因口齿伶俐,出口成章而赢得他人好感,赢得社会地位;当然也有人因不善言辞、词不达意而四处碰壁,错失良机。

我们的一生,有太多的悲欢离合,得失成败,与是否心思灵巧,善于表达有关。

楚汉相争期间,韩信的谋士蒯彻,以足智多谋,能言善辩而在诸侯国远近闻名。蒯彻的善辩,不但让韩信认可,还幸运地死里逃生,没遭刘邦的水煮之刑,免成锅中汤。

蒯彻在《史记》里叫蒯通。司马迁在写此书时,为避汉武帝刘彻之讳而改为蒯通。他没能在史书上单独立传,似乎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但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曾一说丧三俊,足见他那张利嘴的威力,绝非等闲之辈。

秦末年间,初次在历史舞台亮相的蒯彻,就有出色的表现。陈胜命手下武臣北上扫荡赵地。蒯彻劝说武臣用豪华的车子迎接范阳县令。让他在燕、赵的边界驰骋炫耀。边地之城相互转告:“范阳县令已先投降,获得富贵了。”

边地之城像泥丸在山坡上滚动一样,竞相投降。武臣不费吹灰之力,收复三十多座城池。

从此,蒯彻名扬天下。

让人意外的是,此时的蒯彻却不知去向了。像一条潜游在深水里的鱼,只出来冒个泡,又悄然地回到水底,眼睁睁地看着水面上的热闹。

为了等待时机,等待能入法眼的明主,他耐得住寂寞。

蒯彻有张良那样的治国平天下的谋略。在他眼里,除了项羽、刘邦和韩信,其他诸侯都不足以谋天下。项羽有了范增,刘邦有张良。两位谋士性格各异,谋略相当。而韩信智谋过人,行军随机应变,实力雄厚。

当时,韩信的取舍是楚汉胜败的关键。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五年后,看清时势的蒯彻,出现在韩信帐前。他要在楚汉相争的浑水里,再搅上一脚。

汉四年间,韩信俘虏魏王豹,攻破了赵、代,使燕国降服,接连平定三国,率兵向东将要攻打齐国。军队还没有过平原县,听说汉王刘邦已派郦食其劝降了齐国,韩信想停止进军,打道回府。

蒯彻建议韩信说, “将军您受汉王的命令攻打齐国,而汉王又另外派兼有暗探身份的使者单身前去劝降齐国,难道有诏书命令您停止进攻吗?为什么不进军?况且郦先生凭三寸不烂之舌,劝降齐国七十余城,将军您率领几万兵众,才攻下赵国五十多座城。您当了好几年将军,反而不如区区一个书呆子?说出去颜面何在?”

韩信听了,举手一挥,渡河向齐国进攻。

齐国边境,田氏三兄弟本来带领军队抗衡汉军,听到汉使者郦食其前来谈和,便归顺了汉王,废弃了守城的战备,放任兵士饮酒作乐。 没想到汉军突然袭击,齐兵溃不成军,四处逃散。

齐王田广、丞相田横见汉军突然出现,非常生气,认为自己被郦食其出卖了,立刻下令把郦食其活活烹了。

蒯彻这一进言,不但让郦食其被烹,也为日后田横自杀,韩信被杀埋下了导火线。这就是“一说丧三俊”的由来。

后来韩信攻破齐国,请命被封为齐王。蒯彻先给韩信相面,说他面相顶多王侯,背部却有帝王之相,背叛刘邦的话便可当皇帝。

他劝说韩信脱离刘邦,鼎足天下。其说辞:一是楚汉相拒三年,谁也无力取胜,韩信的兵力就成了决定性因素。二是人生多欲,人心难测,不能信任刘邦。再以原来刎颈之交的张耳、陈余后成为死敌举例说明。三是“勇略振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以勾践、文种、范蠡为例加以说明。

蒯彻的长篇大论,观点明确,理论联系实际,逻辑性强,举的例子恰当。韩信是聪明人,绝不会听不明白。

但韩信只客气地说:‘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也就是再容我再考虑一下。

韩信想了几天,还是没有表态。蒯彻再次来到韩信跟前,讲了第四点:时机难得,稍纵即逝,智者当有决断,犹豫是有害的。韩信最后拒绝了蒯彻的劝说,感念刘邦对自己的好,决定留在刘邦手下。

天下谋士,均以辅佐主子建立一番事业,来成就自己的梦想。蒯彻也不例外。

韩信一直惦记着刘邦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无心反汉。纵然蒯彻说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也无法惊醒梦中人。懂得审时度势的蒯彻当然知道,自己劝说无果之后,意味着什么。为了保命,他只好装疯卖傻,一走了之,消失在人海。

可蒯彻躲得过对手的明枪暗箭,却躲不过韩信的无心之言。

后来,韩信被吕后杀死在长乐宫前,自觉地叹息: "我真后悔不听蒯彻的话,以至于死在女人的手中!”

这话险些人了蒯彻的命。

刘邦听了,下诏书命令把蒯彻召来,将他处以烹刑前问道:“你为什么教唆韩信反叛?蒯彻抓住对方心理,镇定地说:”是的,主意是我出,可惜他没有听。士各为其主,就像狗总是对自己主人以外的人狂吠一样。那时候,我只知道有齐王韩信,并不知道有您。况且秦朝丧失帝位,天下人都去抢,有才能的人才可得到。天下纷乱,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要去做您所做的事,只是能力不及您。您能把他们都杀尽吗?”刘邦听了,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便放他走了。

每次讲到蒯彻,大家自然会想到同一时期的范增和张良。三人同为谋士,有智慧和谋略,命运却迥然不同。范增情商低,过于自负,不懂如何与项羽相处。他最后被不听劝的项羽气死在回家路上。张良凭高情商,有政治远见,获得刘邦的厚爱。助刘邦一统天下的同时,也让自己成为建国元勋,名留史册。

同样是有智慧的谋士,谁不想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事业?蒯彻没有范增的倒霉,也没张良的好运。但他凭着善辩成功地逃离虎口,令人钦佩。

假如韩信听了蒯彻的劝说,真的鼎足天下,历史将被改写。司马迁这样评价他:蒯通的计谋太牛了。使齐国混乱,韩信骄纵,最后导致了二人的死亡。他擅长游说辩论,为讨论东周列国兴衰写了八十一篇文章,合为《隽永》一书。

据说《战国策》是蒯彻所写,东汉末年刘表的谋臣蒯良、蒯越也是他的后代。这些都无法考证,但他能言善辩却是世人公认和效仿。

我喜欢这些有智慧,能说会道的,喜欢在善言者面前倾听,在倾听时默默思考。像一条深水鱼,抬头仰望天空的飞鸟,投以羡慕的眼光。仅此而已。

东平赠字

相关文章

  • 蒯彻之运

    我一直敬畏那些有智慧,又能说会道的人。 古往今来,每天都有人因为妙语连珠而晋升职位,获得名利;有人因口齿伶俐,出口...

  • 大风起兮云飞扬——盘点楚汉时期那些辩士(2)

    介绍完高阳酒徒郦食其,我们再来盘一盘间接害死郦食其的同行——蒯(kuǎi)通。 蒯通,本名蒯彻,后因避汉武帝刘彻讳...

  • 蒯彻吊贺

    蒯彻是谁? 对他的背景,历史上几乎没有记载,只是说他是范阳人,后因避汉武帝之讳才改名蒯通。他能言善辩,尤善游说谋略...

  • 《说汉》19、韩信定齐

    韩信的进退两难被谋士蒯彻看在眼里,便找机会向他进言。 蒯彻问道:汉王令您攻打齐国,现在有新的诏命叫您按兵不动吗? ...

  • 《汉书》研读228:蒯伍江息夫传(一)

    蒯伍江息夫传(一) 蒯通,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人,本名叫做蒯彻,因为与汉武帝同名而改名。 楚汉时期,武臣率军...

  • 《说汉》20、霸王别姬

    也许是天也有意多给韩信一些选择的机会,在送走项羽的说客后,蒯彻作为劝说伐齐的功臣,给韩信相了一面。 蒯彻道:看君上...

  •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韩信悔不当初

    原文:蒯彻复说曰:“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故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审...

  • 蒯通劝韩信自立

    项王使者去,蒯通入账,请摒去左右,信然之。 蒯通曰:项使所言,将军意欲何为?若不从,应杀之,何纵之返? 信曰:两国...

  • 那段历史下的那个人——蒯彻

    我也没写过东西,也不会写,只是平时爱讲故事,胡咧咧吧,没啥历史考证。 今天我说一个我认为很聪明的人,只...

  • 华杉版资治通鉴【77】私心太重,患得患失

    武涉走了,蒯彻知道天下的关键在韩信身上,就用相面术来游说韩信,说:“我相您的面,不过封侯,又危险不安;相您的背,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蒯彻之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avf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