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温泉小学 何慧
我们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在课堂上,遇到学生不懂的时候,还是会习惯性的“授之以鱼”。在课后,又感慨很想“授之以渔”,可操作的途径是什么样的呢?看了黄老师的数学课,得到了一些启发。
有一个教学片段是让学生比较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不同。每个学科都会遇到此类题型,这种主观题对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学生经常找不到要点,无从下手。我们来看看黄老师是怎么引导学生探寻核心问题的。黄老师先让学生观察课文上的图片,问这张图好在哪里,意在暗示学生发现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区别,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选定了一个学生发言后,老师却不急着让学生来说,而是请其他同学来猜测发言的同学可能说什么。此举的意图有二,一来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同学发言,调动学生倾听的渴望;二来发言的同学有时间组织自己的语言回答这个难题,并从其他同学的猜测出补充自己的发言要点。这种期待很像语文中的阅读期待,不断吊着学生的胃口,吸引着他们往前走。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老师也多次用了猜一猜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期待值,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与思考。这个学生说看出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对应。黄老师很善于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取关键信息。虽然学生的表述不够的明确(说“对应”),但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了,接着追问其中的对应关系,将熟悉的内容与新学的内容进行对比,思考,找出对应的地方。老师又引导学生观察颜色,思考图中不同颜色区域代表的含义。老师借着引导学生关注图中的文字说明——“昨天、今天、明天”,回顾微课的内容,简单带过。
读图之后,黄老师抛出问题,比较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有何不同?提示学生用概括的语言归纳出不同点。学生讨论后,再请学生发言。当问题有一定难度时,组织学生集思广益比个人回答的效果更好,学生在倾听其他同伴观点的时候,不断完善自己的内在知识体系。第一位起来的学生说,从分段的角度看,12时计时法把一天分为两段,24时计时法不用分段。老师肯定了学生的发现,并加上动作,带领学生复述这一发现。第二位学生说下午1点用13点表示,老师引导学生说出12时计时法里有重复的数,24时计时法中没有重复的数。第三位学生说12时计时法循环,24时计时法不循环,老师马上将其归类为分段。第四、五个学生没有达到要点,老师口头描述一个生活中使用12时计时法不加文字说明造成误会的情境,从而得出第三个不同点——有无加文字说明。
随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不同点的重要程度,让学生用反馈器投票。
这种排序体现出学生是否能准确把握两种计时法的核心。更有创意的是,学生按完反馈器后,老师让学生猜测哪一个选项可能最多人选,说出理由。在揭晓答案之前,老师就开始巧妙地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类比三个不同点。在挑人时,随机挑选选对的学生说理由,并引导学生理清其中的逻辑。因为有了分段,所以数字重复,于是,有必要加文字说明。二次作答的正确率提高了。老师不断提示学生看条形图的目的是引发自己的新思考。在了解不同学生选择理由的时候,老师强调课堂上的所有想法都有合理之处,给学生营造了安全感。
再来回顾一下这个教学片段。在抛出问题前,先让学生储备有关的知识与内容。抛出问题后,学生讨论,再请人发言。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解决核心问题的关键词。当学生归纳不出要点时,给出生活中的情境,使之与学生的已有认知产生强联结,引出要点。接着,引导学生类比三个不同点,理清三个不同点的内在逻辑顺序,告诉学生计时的原理决定了计时的方法。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一步步引导学生探寻核心问题,不断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这种设计思路值得借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