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我们在第一中学已经学习快一年了。但是呢,我发现这种填鸭式的学习没让我学到什么。一种悲哀感涌上心头,不仅为浪费青春而痛惜,也为前几届考生感到可怜。他们太信奉老师、家长传递给他们的“真理”了,以致于最后只能考进不怎么好的学校。
一中的录取率放在全国看是十分可笑的。
不过为什么呢?以下是我的想法。
根本原因在于金坛实质是个农村型的县城,信息资源极其缺乏(金坛的图书馆居然被用来“提供写作业的氛围”,这足以表现金坛学生的观念扭曲)。这种缺乏导致我们的视野局限于学校、家庭。
旅游无济于事,短暂的停留学不到什么。
互联网本身作为眺望世界的窗口,但知识的缺乏使我们无法形成信息甄别能力,从而丧失了它的功用。
那么,这些我所提到的知识、信息到底指什么呢?
这些信息当然是有用的信息,但是我想说的知识是核心的、能够架设我们人生价值观的信息。
可怕的是,学校正在垄断我们的时间利用,使我们难以接触这种信息。
老师们要求学生不间断地学习(要求学生用下课时间刷数学题目)。他们盲目追求“负责”,全天看守学生(包括课间、晨读),似乎“黏”在了班上。于是,学生一直处在老师的监视下,稍有动弹,就会遭到询问。为了所谓的“负责”,他们会挑选一些他们认为有问题的学生,单独谈话,一谈就是什么“未来”“人生”,试图以洗脑般的教导来说服学生。可是与“负责”相矛盾的是,他们一旦发现学生出现了问题,就及时反馈给家长,生怕让家长们错失什么,这很好地利用了家长担心孩子的心理,于是学生的自由遭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家校联合绞杀),但这种行为恰恰是他们对自己的教学不信任、害怕担负学生成绩不好责任的表现。
班主任有时跟随学生上厕所,他们站在门口,要是听见说话的声音,就大骂一通(这种现象还是少数,不过确实存在)。
那么呢,老师们只能提供应试知识,因为他们的人生显然不值得学生们去参考。我们不能被他们的思想同化。不被同化的前提是,我们得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余秋雨曾发出警示:“青春很短,可学生们正在浪费大量的时间记诵低质量的、无意义的知识。”
晚自习呢,被作业占领,两个半小时至少要操作 12 本书,这大大降低了专注度。学生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低效率、刻苦地学习,并为自己的努力产生廉价自我感动。于是创造性思维被学校组织的题海战术扼杀在了摇篮里。
正如美国革命家Thomas·Paine所描述的:“自由遭到猎杀,恐惧奴役着人们,使他们害怕思考。”
这种环境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为了讨好老师、家长去学习,具有强烈的顺从性,从而失去抗风险能力,他们走出舒适圈便显得束手无策,因为老师、家长为他们计划好了一切,他们没有坚定的、为自己学的意志力,学校使他们短期内运作稳定,从长远来看,殊不知失去了多少能够冲击名牌高校的学生。
对于这种恶劣的现状,我们该如何赢得自救呢?
我的提议是,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向那样的人学习,可以读他们的书、听他们的演讲、看他们的视频......
电影《中国合伙人》曾有这样一句台词:“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是可以做到不被这个世界改变。”既然难以使愚昧的老师、家长变得明智,使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变得合理,那么我们只能在废墟中寻找生机,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不幸中寻找希望,哪怕只有一丁点。
我们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大;我们的主见会越来越智慧;我们的信念会越来越坚定……我们一定向着自由奔跑,因为自由引导我们!
我们总有一天会成为独立、自由、自信的人,所以,让我们这帮年轻人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