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要求弟子做到“谨而信”⑴这里的“谨”字有慎、敬、专、重的意思。孔子一生“述而不作”⑵“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⑶,他每一言每一行,都是有来历、有出处,堪称严谨的典范。
孔子的严谨,表现在学术上,就是能够让客观事实说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⑷看来,孔子不仅仅研究周礼,还对夏、商两朝的礼进行了深入了解。孔子发现周朝吸收了夏、商的许多优点。所以,又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⑸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⑹通过这篇对话,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对古代典故了然于胸,任凭弟子们问什么问题,孔子总是信手拈来答案。
孔子的严谨,表现在音乐上,就是能够做一个“知音”。一天,孔子在卫国击磬,门口有一个挑着草筐的人,说:“这个击磬的,有心事啊!”过了一会儿,又说:“可不明智啊,那硁硁的声音,在说没有懂得自己的人。既然没有人了解自己,那就算了呗。‘水深,就穿着衣裳蹚过去;水浅,就撩起衣裳蹚过去’”。孔子说:“说得真坚决!如果真像蹚水那样,现实中就没有什么困难了。”⑺显然,孔子能用音乐清晰地表达心声。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他评价《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评价《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⑻这又说明,孔子在音乐上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孔子的严谨,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能够精准在描述事物的本质。鲁定公问:“一句话可以振兴国家,有这样的事吗?”孔子回答说:“对于好话不可以有这样高的期望。关键在于能不能把好话落实到位。比方,有人说:‘做君主难,做臣子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君主难,这岂不接近于‘一句话可以振兴国家’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就可以丧失国家,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对于坏话也不可以有这样极端的估计。关键在于能不能把坏话的内容避免掉。比方,有人说:“我当国君没有什么快乐,只是我说的话没有人敢违抗。’如果他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也是很好吗?如果他的话不正确而没有人反对,这岂不接近‘一句话可以丧失国家吗?’”⑼
孔子的严谨,表现在察人上,就是能够兼听各方面的评价。孔子向公明贾了解公叔文子的情况,问道:“老先生不说、不笑、不取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说:“因为传话的人说得过分了。老先生到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别人不讨厌他的话;高兴的时候才笑,别人不厌恶他的笑;符合礼义然后取财,别人就不讨厌他的取。”孔子说:“原来是这样,怎么会传成那样呢?”⑽
孔子的严谨,表现在生活上,就是能够变换多种角度思考问题。《论语》记录着这样一则信息:“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⑾这是孔子与诸侯交往时,必须关注的细节。不同的称呼,代表着不同的责任,必须丝毫不乱。
【注释】⑴见《论语》1.6。原文是: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⑵见《论语》7.1。原文是: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⑶见《论语》16.8。原文是: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⑷见《论语》3.9。原文是: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参考译文:孔子说:“对于夏朝礼制,我能说出概况,但是无法在杞国证明;对于商朝礼制,我也能说出概况,但是无法在宋国证明。典籍资料不足,又没有老成的贤者可提供证明。如果具备这两个条件,我就能够证明夏商二朝的礼制。”
⑸见《论语》3.14。原文是: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参考译文:孔子说:“周礼借鉴夏商二代,富有文采,我尊从周礼。”
⑹见《论语》14.40。原文是: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参考译文:子张说:“《尚书》上说:‘殷高宗守孝,住在凶庐(窝棚),三年不讲话。’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仅仅殷高宗,古人都是这样。国君死了,三年之内,文武百官聚集,以此听命于墓地主管。
⑺见《论语》14.39。原文是:子击磬于卫,有荷蒉kuì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⑻见《论语》3.25。原文是: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⑼见《论语》13.15。原文是: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⑽见《论语》14.13。原文是: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⑾见《论语》16.1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