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一个月前,我把朋友圈万恶的小红点给关闭了。不能不说,这简单的一个动作真的非常有效果!以往只要有一秒钟的空闲不知道做什么,就忍不住打开朋友圈去刷一次。或者一瞄到小红点亮了,就忍不住打开,一天打开朋友圈的次数绝对超过30次。但当我把小红点关闭之后,我常常压根不记得要去看一眼朋友圈,基本一天最多看个两次,有时甚至两天才看一次。而不看朋友圈真的让我错过什么了吗?并没有,一点也不。顶多有一两个朋友生日,我的祝福送达晚了,这事急吗?或寿星本人会在意吗,我想一点都不。
我们大家经历了从信息匮乏到信息泛滥,从自己找乐子到从电视中找消遣,再到现在多长出了一个器官——手机。我们越来越难在没有手机、ipad、电视的状态下和自己处着。电视电影的制片人用他们大量的镜头切换、场景转换、情节转折换来刺激我们的大脑进而抓住我们的注意力,而对我们造成的间接影响就是,我们变得慢慢习惯这些刺激及注意力不断被切换,进而越来越难忍受枯燥和乏味,安静与孤独。
━━━━━━━━━━━━━━━━━━━━
在读《Beyond Feeling》时,有一章节描绘了大众媒体对个人的影响:
By age 18 the average teenager has spent 11,000 hours in the classroom and 22,000 hours in front of the television set. He or she has had perhaps 13,000 school lessons yet has watched more than 750,000 commercials. By age thirty-five the same person has had fewer than 20,000 school lessons yet has watched approximately 45,000 hours of television and close to 2 million commercials.
18岁前,每个青少年在教室里大约度过了1万1千个小时,在电视机前度过了2万2千个小时;在学校大约上了1万3千节课,在电视上看了75万次广告;到35岁时,他在学校里参加的课程不超过2万节,但在电视机前度过大约4万5千个小时,看过大约2百万支广告。
我们可以再看一下下面这段探讨注意力在不断变化的 场景、人物、情节、节目之前来回切换的数据:
I found as many as 78 shifts per hour, excluding the shifts within commercials. The number of shifts within commercials ranged from 6 to 54 and averaged approximately 17 per fifteen-second commercial. The total number of attention shifts came out to over 800 per hour, or over 14 per minute.
我看电视时大概计算了一下,不算广告,平均每小时有78次的镜头切换。而广告内的镜头切换,大约平均次数在6次到54次之间,平均一支15秒的广告会切换17次。总共的注意力切换可以大约达到——每小时超过800次,或者说,一分钟超过14次。
━━━━━━━━━━━━━━━━━━━━
正是因为这样高频的切换导致我们注意力持续度变得越来越脆弱,多少人已经完全没有能力去看完一本严肃书籍,甚至没有耐心读完一篇长文。所有的媒体,包括新闻、记者、出版商都在叫嚣着要简单明了不要复杂,宁愿牺牲正确性去追求简单粗暴。我们一边在批判整个时代的浮躁,却殊不知我们的很多习惯性行为只在加深这种不耐烦和难以容忍的空白感。
耐心、注意力都像肌肉一样,是越练越熟练,慢慢能被塑造的,因而如果我们能把那些干扰我们持续高效投入的因素摒弃掉的话,这是一举多益的好处。在排除这些干扰因素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严肃对待自己输入的一次筛选。
另外想特别一提的是,我们都知道长时间保持注意力不可行,必须配合着适当的休息。以前搜集到一个很好的类比:注意力就像冲刺跑,持续不断地冲刺是不现实的,适当的休息是必须的。就像注意力一样,你不可能持续地在一件事情上长时间地保持专注。但是你真的会休息吗?好的休息是你全然放松你的大脑,不要让它去进入另一项需要刺激的活动中,甚至让它进入一个无聊的状态,像是散步、静坐或是小睡,而刷微博、看微信、看电视,这些并不是好的休息,你还是选择在让你的大脑处于一个被动活跃的状态。
为什么说要谨慎对待碎片化,因为信息被碎片化了没事,但注意力被碎片化了却伤害了我们的大脑。我们造就了不断从一个任务切换去另一个任务的能力,可以不断地在读一篇文章时切换去另一个app回个信息,再切回来接着读。这貌似没有伤害,但迟早有一天你会发现,逐渐它们的肌肉线条感已不在。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Joy小开的践行
谁偷走了我们的注意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