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阁寺:是对美的偏执?还是对美的毁灭?

作者: 平凡女子liz | 来源:发表于2022-03-17 22:14 被阅读0次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日本昭和25年(1950年)7月2日凌晨,位于日本京都市北区的临济宗相国寺派的寺院鹿苑寺,也叫金阁寺,被一名21岁的见习僧人林承贤放火自焚而被完全烧毁,连同放在殿中供奉的国宝、足利义满像也一并被焚毁。

    这名僧人原本想吃安眠药自尽,后面被救了下来。在问及缘由之后,他说道:“我嫉妒金阁的美丽。”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借由这个事件,对这件事进行了再次创作。作者说,他写《金阁寺》,主要是想探讨罪犯的犯罪动机。而这本书也成了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获得了第八届读卖文学奖。

    这是一部描写一个人走向毁灭的心理独白,也是一部穷究美的灵魂之作。

    当我合上书籍,我也不禁在想一个问题:这是对美的偏执?还是对美的毁灭呢?

    01 曾经,美是生命的向往

    本书的主角沟口,是一个天生口吃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在当时的社会中,他并没有得到他人同理心的照顾,反而是被人排挤,嫌弃。这一切,都在沟口的内心形成了一道道伤疤。

    天生的体格不佳,再加口吃,让他的性格愈发地内敛,也在他和外界之间设立了一道屏障。他没法和身边的人进行正常平等的交流,这一切造就了他对周围的人的眼光异常敏感的内心。

    虽然他和外界的交流不多,但是他的内心世界却异常地丰富。他对着生活,对着周遭的一切,对着未来有着很多和别人不一样的幻想。用今天的话说,他出现了多重人格。这个特征在沟口后来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止一次看到他性格中的矛盾。

    即便周围的人对他如此不好,让他年纪轻轻便开始面对人性中的丑恶。但是,这一切都不妨碍他对美的向往。比如,金阁寺,那个在他记事起便被赋予世界最美的存在。

    正是对金阁寺美的向往,他一直相信,在这个世界的某处,有一个自身都无从知晓的使命在等着他。

    他打从心里迷恋着金阁寺,崇拜着金阁寺,甚至幻想着有一天自己要成为金阁寺的主人,与美同在。金阁寺就像是一个无形的监督者,让他不做坏事,一直向前。甚至拒绝生命中那些不好的事情的影响。让他在内心出现邪恶念头的时候,产生了羞耻感。

    后来,父亲引荐,把他带到金阁寺,成了金阁寺方丈的弟子。在他的心中,金阁寺依旧是威严,不可冒犯的存在。

    如果,故事一直都是这样,金阁寺能够是沟口心中的金阁寺,那该多好?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也想不明白,到底是世界变了?认知变了?还是我们自己变了?

    02 绝美与丑陋的正面交锋

    来到金阁寺之后,沟口遇见了生命中对他影响很深的两个人,鹤川和柏木。

    对于鹤川,用沟口的话说,鹤川是活在阳光里的人,在他的身上,你看不到任何的阴暗。他就像是一道光,照进了少年沟口的心。

    鹤川并不嫌弃沟口的口吃,让沟口感受到这人世间人性的温暖。因为沟口自己体格不佳,还有口吃。而书中鹤川的形象则是刚毅、阳光、纯粹,这让沟口相信幻想中的绝美在现实中是找得到实物对称的。他在这个世间还是有东西可以去相信的。

    而柏木,是沟口上大学后才遇见的另一个同学。和沟口一样,柏木也有先天身体的缺陷。这让沟口觉得,在柏木面前,他们是平等的,因为他们都是被“美”拒绝的存在。沟口和他亲近,其实更是在寻找同类。

    但是,在柏木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更多恶的成分。他阴郁、易怒、充满野心,同时也擅长欺骗。他企图推翻身体缺陷带给自己的羞耻感,他想掌握主动权,主动去疏远别人的权利。

    书中的故事里,内翻足是柏木是身体缺陷,但是他却要那些身体健全的人,打从心里去迷恋他的缺陷。

    作者借助“柏木”的做事方式,独白了沟口的内心想法。这也反映出他们的内心,其实已经滋养出一个极度完美的自我。

    沟口在柏木的带领下,也开始自甘堕落过。一开始,在紧要关头,金阁寺总会出现在沟口的脑海里,让他没法堕落成为魔鬼。在美与丑的较量中,一开始是美占了上风。

    只是,在沟口意识到,金阁寺在紧要关头出现他,让他没法堕落,甚至因此遭受周遭人的取笑,沟口内心滋生出想要控制金阁寺,毁掉金阁寺的念头。只是这个念头一开始只是念头。

    后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了呢?是不是从沟口知道,鹤川的死是因为自杀呢,还是对母亲的彻底反抗,还是无意间看到住持师父嫖娼呢?

    当生命中那些与光明连接的线被一条条剪断之后,沟口彻底堕落了。

    03 是偏执?还是毁灭?

    书籍的最后,便是沟口做了一直想做的事情,烧了金阁寺。在故事的结尾,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描绘了沟口当时的心理状态。

    从迟疑、冲动、计划、实施、甚至到最后不惜一切,沟口完成了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他亲手毁了那个一直被奉为最美的金阁寺。

    可是,沟口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实现生命的蜕变。就像看完这本书的我,没有体会到那种历经千辛万苦,超越自我的成就感。反而是有了一种荒唐的感觉。

    就像沟口他自己,在火烧金阁寺之后,他想到的给自己的善后之路就是吞食安眠药。如果真的是让一个人有突破性成长的实践,故事的最后应该是把一个人的精神带到更光明的地方。

    金阁寺,原本是美的存在。也是曾经多少岁月里,被世人当成信仰的来源。就像书中提到的观点,世界都是在变化的,人的认知也在变化。可是那些留下来的东西,也有着它的价值。

    在人性方面,“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这两家观点说得都有道理。我们在鹤川身上,我们看到人性本善,我们在世人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人性本恶。而在沟口和柏木身上,他们因为天生的缺陷,在他们寻求平等的道路上,遭遇了很多人的冷眼和鄙视。这让他们不相信善,这些都有人的演化规律。

    三岛由纪夫说,写这本书是为了探讨犯罪的动机。这个动机,有社会的因素,人为的因素,个人遭遇的因素,个人心理的因素等。所有的这些加起来,演化成了一种心理畸形,即我们经常听到的,得不到的东西,我就要毁掉它。又或者是因为自己本身的缺陷,结果反而对美产生了一种嫉妒心理。

    沟口的悲剧,如果说要避免,好像没法避免。假如他的父亲一直都在,说不定可以让沟口在成长的道路上多几年的陪伴。待他慢慢长大后,对世界的认识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或许能够像罗曼.罗兰说的那样:“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一个人物的命运,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些年,日本社会背后一代人的思想状态。

    当我们理想中的信仰和现实的故事不停地冲突,我们又该如何从中找到平衡,这也是这本书留给我们每个人的思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阁寺:是对美的偏执?还是对美的毁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hpb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