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小学,苏州百年名校勤惜实验小学有大约400名本地孩子就读,另外还有被安置来的打工子弟学校的800名学生,也就是来自的全国各地的农民工随迁子女。
一道铁门,两群孩子。
据悉,因为原来的打工子弟学校关停,这800名学生只能被安置到唯一符合条件的勤惜小学,而关停的原因,是由于苏州市在2016年开始仿效珠三角地区实行公办小学“积分入学”。
如果达不到“积分入学”的要求,打工子弟学校则陆续关停,相比那些无奈返回老家就读的孩子,这800名学生还是“幸运”的。
有关部门表示,设立铁门是为了便于管理,将给予安置的800名学生单独的教学和活动空间。
但是,好多人,包括我,都不信这个理由。
事实上,家长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地给孩子找个重点学校?
哪怕是几万一平的学区房,也是说买就买?
因为不一样的学校教育质量是不一样的,家长想要的是让孩子有进入“重点”教育的机会,是对优质但稀缺教育资源的争夺。
既然付出那么多成本,当然希望是独占喽。
「优质教育机会」往往等同于上升通道,或者说不一样的起跑线,这看北京上海幼儿园、小学的现状就知道了。
教育市场化,直接导致了教育机构的「纳优排劣」现象,什么时候孩子入学要家长考试、考察家长背景了?
花着所有纳税人的钱,作为代表公众、公共利益的教育资源,不应该是不论贫富都可以一样享受的吗?
「中国教育再不改革,人种都会退化。中国家长常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实际上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资中筠先生曾大声呼吁改革现在教育体制的僵化和落后。
作为城市中产阶级和富人阶层,尽可以制造、维持和强化教育资源的分化,但两亿多的流动人口,一亿左右的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是真实存在的。
而且他们会长大,也会涌入城市,实际上,你们和他们都在一条船上。
你以为,一道铁栅栏就能保证你的舒适和安全了?
马克 · 吐温说过,每关闭一所学校,就必须开设一所监狱。靠分割、隔离和防范,只会制造出破坏和仇恨。
所以,问题和矛盾是真实存在的,你不能视而不见——那只会不断地加深问题、强化矛盾。
社会是多元的,生活从来不是小资们的岁月静好。
看新闻联播的,看延禧攻略的,看头条的,刷抖音的,刷快手的,在城市,在乡村,在东部,在偏远。。。
他们都不是一样的朋友圈。
隔着一道铁门,两边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心理?
对立和隔阂的种子早已被种下了。
不要自欺欺人,你会老去,孩子会长大,只要问题和矛盾还在加剧,又哪来的狗屁安全与稳定。
另外,有些人说什么教育减负,实际上减去的是学校的负担而加深了家长的负担。
「现在是家长上学,不是孩子上学,不是老师当老师,而是家长当老师,我最近小学成绩突飞猛进...」
有家长这样吐槽道。
在家校共建“一切为了孩子”的名义下,众多家长事实上成了老师的“助教”,在班级群里,家长需要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不然就会被公开展示。
但有的家长有时间有条件配合老师的“教育”,可还有大量的家长因为工作等各种原因无法完成这种配合——那些连小学初中都没完成的家长怎么辅导孩子作业?
何况有些班级群已经异化为攀比、马屁群,让家长无由地生出些焦虑。
更普遍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课堂上的两极分化:少数学习优秀的尖子生被重点培养,大量学习成绩一般和落后的学生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诚然,老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公平地分散到每一个孩子身上,但这种人为地分化、差别,真的好吗?
「将当今教育体制种种表面文章与严格措施删繁就简,不过四句话:将小孩当大人管,将大人当小孩管;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文凭是为了混饭,跟艺术没什么关系。单位用人要文凭,因为单位的第一要义是平庸。文凭是平庸的保证,他们决不会要梵高。」
著名学者陈丹青曾犀利地指出当今教育的弊端。资中筠先生也说过,「把成功和升官发财等同起来,这是我们教育最大的失败。」
实际上,关于教育的问题和讨论我们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问题就在那里,绝不会因为我们不看不讨论不指责就会主动消失,我们批评它是希望真的能够得到改进。
毕竟,教育是我们的未来,孩子是我们的希望,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活在一个充满戾气、对抗和不安全的社会上。
最后,有人在朋友圈晒「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可现实不是朋友圈,这句话应该改成「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自欺欺人」
社会上哪有什么牢不可破的边界,还记得《断头王后》里的那句话吗——“那时候她太年轻,不知道命运所有的馈赠,都已暗中标好了价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