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旅行的意义

作者: 阿合哥哥 | 来源:发表于2016-01-04 22:51 被阅读780次

严格上说《文化苦旅》并不是一本游记,而是由游记必包涵之“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背后的诗情画意、人文典故的散文组成。对于余式作品社会各界所涌现的赞誉与批评,不再阐述,他本人在书中也说过,“人品、艺品的平衡木实在让人走的太慢”(《白发苏州》)。道德伦理等隐性管制因素,除了压抑奴役人性,还有什么作用?

一部文化历史散文著作的书评,及其难写。“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于是有了写文章的冲动。我已经料到,写出来的会是一些无法统一风格、无法划定体裁的奇怪篇什”(《自序》)

那么我就化繁为简,将把它作为一部游记来解读,分享旅行前后的趣事与意义。

为什么要旅行?

当然,一位经常写史论专著的作者是不可能这么简单说明理由的,“连续几个月埋首于砖块般的典籍中之后,从小就习惯于在山路上奔跑的双脚便会默默地反抗,随之而来,满心满眼满耳都会突涌起向长天大地释放自己的渴念”。(《自序》)其实就是疲劳,工作、生活两点一线,偶尔的影院大笑、餐馆扑食、高歌狂饮、灯红酒绿......越来越找不到曾经熟悉的自己。无论信息时代多么发达,圈子广与窄,周遭可获取的信息也是有限。没了新的想法,疲劳感剧增,虽然偶尔朋友圈看看读读心灵鸡汤或反心灵鸡汤来提醒你自己,可你还认得自己吗?问问自己。

“我在这种困惑中迟迟疑疑地站起身来,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推开了书房的门。走惯了远路的三毛唱道:‘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没有人能告诉我,我悄悄出发了。”(《自序》)

理由有了,目的地呢?

文人的下笔总有点作,习惯就好,他当然会这样说,“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自序》)

关于目的地,作者也解答了我心中一桩疑惑,“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孩子们的想象,诚恳而逼真。因此,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无法言传的原因。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阳关雪》)

人类的兴趣与爱好,性格与脾气都在童年这个天真的阶段形成,那么“怀旧”算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大的一笔财产了。它告诉我们从哪里来,家门前的两棵枣树,树下一处空地上坐着一口大水缸,缸盘正在享受午餐的布谷鸟,布谷鸟身后不远处即将开打的弹弓,弹弓主人额头上的一道伤疤,伤疤是为了一块糖或电视遥控板抢夺后的馈赠.........

童年,青春,成人。

目的地有了,怎么去呢?

跟团,骑行,徒步都可以,方式很多。作者的方法很好,但是你需要在某领域是专家。

“当然不会去找旅行社,那种扬旗排队的旅游队伍到不了我要去的地方。最好是单身孤旅,但眼下在我们这儿还难于实行:李白的轻舟、陆游的毛驴都雇不到了,我无法穿越那种似现代又非现代、由拥塞懈怠所联结成的层峦叠嶂。最方便的当然是参加各地永远在轮流召开着的种种“研讨会”,因为这种会议的基本性质是在为少数人提供扬名机会的同时为多数人提供公费旅游,可惜这种旅游又都因嘈杂而无聊。好在平日各地要我去讲课的邀请不少,原先总以为讲课只是重复早已完成的思维,能少则少,外出讲课又太耗费时日,一概婉拒了,这时便想,何不利用讲课来游历呢?有了接待单位,许多恼人的麻烦事也就由别人帮着解决了,又不存在研讨会旅游的烦嚣。于是理出那些邀请书,打开地图,开始研究路线。我暗笑自己将成为靠卖艺闯荡江湖的流浪艺人。”(《自序》)

太聪明了,这是因为作者的职业,决定拥有这种方式。我没跟团过,虽然新闻报道很多黑导游、黑旅行社,都是因利导致。关于跟团,我喜欢台湾一位叫做林龙导游的描述:“上车睡觉,下车尿尿,进店卖药,到了餐厅呱呱乱叫,到了房间开始赌博,回到台北莫名其妙”,(“赌博”两字用闽南话读就押韵了,但是国语里找不到字词,读音太怪了。)大陆改为“上车睡觉,停车撒尿,下车拍照,回家睡觉,第二天一问什么都不知道。”

所以又有人说,旅行是出发的那一刻最有趣。回来拍了一大堆照片,上传空间、朋友圈,傲娇地接受点赞、羡慕......

有感触就好,不虚此行。

我曾经和很多人说,你们不喜欢诗词,但肯定会从小让孩子背诗词,如果在他们诗词朗诵比赛中获奖就更好。诗词、文章,让生活更有味道。哪怕你已经很重口味,无辣不欢!因为你的心需要。

“我就这样边想边走,走得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疲惫地伏在边地旅舍的小桌子上涂涂抹抹,然后向路人打听邮筒的所在,把刚刚写下的那点东西寄走。走一程寄一篇,逛到国外也是如此。”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自序》)白天赶路,夜晚回顾,有心得立马记录,等旅行结束,再不停地回忆动笔,总少了什么。现在无需打听邮筒了,网络就是邮筒。很多人在贴吧上直播穷游,互动,分享。如果能安安静静动笔写字,给故地的自己写信,写下最真的感触,也是一种美好的期待。

旅行的理由、目的地、方式,都说了。看你自己了。

看完这么一篇长文,你肯定有疑问,为什么你一直引用《自序》,因为他的序也是一篇很美的文字。

据说还有一种方法也能找到自己,去蹦极,去挑战极限。或写日记,经常回家和爸妈团聚。

相关文章

  • 《文化苦旅》:旅行的意义

    严格上说《文化苦旅》并不是一本游记,而是由游记必包涵之“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背后的诗情画意、人文典故的散...

  • 旅行的意义一一苦旅

    苦旅——现场作文比赛优秀作品展示“自由飞翔”系列之二 原创 柯妤黎 调色板文学社 2019-03-13 ...

  • 来一场文化的苦旅,荡涤心灵的尘埃

    谈谈《文化苦旅》 在我的眼中,所有的旅行都应该是快乐的。但是却总有意外,在读余秋雨《文化苦旅》的时候,我才发现...

  • 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一)

    最近在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与其说是在阅读倒不如说是在旅行。但我想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旅行,因为我并没有从中获...

  • 我生平所读的第一本“读物” 1

    今天偶然间看到了一篇帖子,是写关于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的。 其实,《文化苦旅》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我生平所读的第...

  • 《文化苦旅》:旅行亦修行

    “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和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湖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来。” ——泰戈尔《采果...

  • 《文化苦旅》:笔尖上的旅行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

  • 一月书单

    文化苦旅

  • 有文化的人

    读17年版本的《文化苦旅》,似乎很陌生,可《文化苦旅》我也读过几回。可能才疏学浅,不甚了了吧。翻出家里的《文化苦旅...

  • 文化苦旅:其实乐在其中

    说是“苦旅”,我看先生乐在其中。 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的最大感受了。 自从学过《道士塔》,《文化苦旅》于我而言就是可...

网友评论

  • 是南: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 涂山玖瑶:喜欢旅行,在路上
  • 2bc9f8d937e0:原谅我,从未旅行
  • 慕槐:《文化苦旅》开创文化大散文的写作,并做了经典示范。角度的切入,整句的运用,修辞的讲究,思维的发散,表达的新颖,都让人耳目一新。不过,书中的文史错误很多,不可不察。

本文标题:《文化苦旅》:旅行的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icnc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