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左传
左传摘记-桓公十二年

左传摘记-桓公十二年

作者: Dr_hejiasheng | 来源:发表于2019-08-19 06:57 被阅读0次

    1 十二年夏,盟于曲池,平杞、莒也。

    译:

    桓公十二年夏天,鲁桓公和杞侯、莒子在曲池会盟,让杞国和莒国讲和。

    赏析:

    隐公四年,“莒人伐杞,取牟娄”。桓公二年,“杞侯来朝,不敬,九月,入杞,讨不敬也”,桓公三年“公会杞侯于欢,杞求成也”。鲁国与莒国是盟国,而两国与杞国都存在历史遗留问题,鲁国已经在桓公三年与杞国讲和,因此本次鲁桓公与杞靖公以及莒子在曲池会盟,让莒国也与杞国讲和。

    2 公欲平宋、郑。秋,公及宋公盟于句渎之丘。宋成未可知也,故又会于虚。冬,又会于龟。宋公辞平,故与郑伯盟于武父。遂帅师而伐宋,战焉,宋无信也。

    译:

    桓公想和宋国、郑国讲和。秋季,桓公和宋庄公在句渎之丘会盟。由于不知道宋国对议和有无诚意,所以又在虚地会见;冬季,又在龟地会见。宋公拒绝议和,所以桓公和郑厉公在武父结盟,然后两国就率领军队进攻宋国。发生这场战争,是因为宋国不讲信用。

    赏析:

    鲁庄公在齐郑卫伐鲁后,从桓公十一年以来,不断开展外交活动。桓公十一年,《春秋》载“九月,柔会宋公、陈侯、蔡叔,盟于折。公会宋公于夫钟。冬十月有二月,公会宋公于阚。”即去年就与宋、陈、蔡会盟。今年又主持了莒、杞会盟。然而宋庄公态度一直不定,尽管鲁桓公又与宋庄公进行了三次会面,但可能由于长期以来的对手郑国突然衰落,宋庄公有了当霸主的想法,因此不打算与诸侯平起平坐,故而“冬,宋公辞平”。

    由于宋庄公拒绝和平,因此鲁桓公打算先下手为强,联合郑厉公出兵伐宋,然而《谷梁传》载“非所与伐战也。不言与郑战,耻不和也。于伐与战,败也。内讳败,举其可道者也。”即不应当与郑国一同去攻打宋国。而不提跟郑国一起去伐宋,是耻于鲁郑两国面和心不和。在攻打宋国时战败了,对内忌讳说自己失败,因此就只记下能记的。

    《公羊传》同样证实了这一点:“战不言伐,此其言伐何?辟嫌也。恶乎嫌?嫌与郑人战也。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内不言战?言战乃败矣。”

    3 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扞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伐绞之役,楚师分涉于彭。罗人欲伐之,使伯嘉谍之,三巡数之。

    译:

    楚国进攻绞国,军队围困了绞国南门。莫敖屈瑕说:“绞国地方小而人轻浮,轻浮就缺少主意。请派人去砍柴而不设保卫,用这个引诱他们。”楚王听从了屈瑕的意见。绞军俘获了三十个砍柴人。第二天,绞军争着出城,把楚国的砍柴人赶到山里干活。楚军转移到北门等待,同时在山下设伏兵,大败绞军,强迫绞国订立城下之盟而回国。在进攻绞国的这次战役中,楚军分兵渡过彭水。罗国准备攻打楚军,派遣伯嘉去侦探,多次清点了楚军的人数。

    赏析:

    本次楚国进攻绞国,是对上一年绞参与救郧的惩戒。

    桓公八年,楚武王伐随,从左传记载来看,是楚武王直接指挥,而没有莫敖屈瑕的参与,也说明此时屈瑕还没有成为莫敖。而仅仅三年后,从桓公十一年开始,楚国的军权就掌握在莫敖屈瑕手中,应当是楚武王称王后,进行了改制,向其他贵族让出了部分军权。

    桓公八年之前,楚武王仅仅是个诸侯,相当于中原各邦相邦的莫敖屈瑕掌握政权,是当时的常例。而楚武王称王,必然会带来王权和相权的重新分配。对莫敖而言,要保持权力的最直接方式,就是掌握军权,而要掌握军权,必然要发动战争。这也是莫敖屈瑕不断发动对外战争的根本原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左传摘记-桓公十二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iej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