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人物心理
【连载】心理学应该很好看——八大心理危机 埃里克森 生平篇(二)

【连载】心理学应该很好看——八大心理危机 埃里克森 生平篇(二)

作者: 1d29271a259a | 来源:发表于2017-12-17 17:29 被阅读755次

月半弯,原理工男一枚,后受弗洛伊德老先生冥冥之中的感召(厕所里捡了本书)转投心理学的怀抱,08年硕士毕业于华东某还算知名高校心理学系。生性活泼,对各种大部头、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书籍深恶痛绝,认为心理学应该写的跟段子一样好看

【连载】心理学应该很好看——弗洛伊德篇

【连载】心理学应该很好看——荣格篇

【连载】心理学应该很好看——阿德勒篇

【连载】心理学应该很好看——八大心理危机 埃里克森 生平篇(一)

几年前,在一个BBS的心理咨询版块做版主,那时经常有人给我留言,说自己只有大专学历,对前途比较悲观之类的......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告诉他,几十年前,有一个家伙,高中毕业就背起背包出去浪,终其一生也就是个预科学历,后来成了哈佛大学的教授......

你好歹还有个大专文凭,何必妄自菲薄!

和弗爷、荣格、阿德勒等人不同,埃里克森从没有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却成为了和他们齐名,甚至超越他们的心理学大咖,用中国人的话来说,这叫祖坟上冒青烟。

这股青烟是怎么冒出来的,说来就话长了。

埃里克森有个好友,叫布罗斯。布罗斯是个好学生,当埃里克森背着包在外浪里格浪的时候,布罗斯正在维也纳埋头苦读,为了赚生活费,也在课余时间做做家教。

他的雇主叫柏林厄姆,这个名字你没听说过没关系,因为我也没听说过,但柏林厄姆有个好友,你肯定听说过——安娜.弗洛伊德。

当时柏林厄姆精神上出了些问题,向安娜的老爸——弗爷寻求帮助,接受治疗的同时,顺便和弗爷的女儿交上了朋友。

后来布罗斯离开维也纳,向柏林厄姆推荐埃里克森来接替自己。

带着一颗忐忑的心,埃里克森来到维也纳,来到了辉煌的起点。

在此之前埃里克森根本没过教过书,对能否胜任这份工作非常的没底,但是这个世界上,除了经验,还有一种东西叫作天分。

天生的亲和力让他很快就俘获了小屁孩们的心,而且他还有一项孩子特别喜欢的本领——画画。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艺术家没当成,却在这里派上了大用场,可见有时多一门手艺实在不是坏事。

柏林厄姆对埃里克森相当的满意,他隐隐的预感到,这个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的大男孩并非池中之物,于是把他引荐给了安娜.弗洛伊德。

1927年,25岁的埃里克森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成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实验学校的一名教师。

这所学校是安娜.弗洛伊德创办,学生大多是弗爷的病人或朋友的孩子。

据学生们回忆,艾老师高大、英俊,衣着打扮逼格十足,但上课的时候有些紧张,容易脸红,总是要喝口水或拉拉裤子来缓解紧张的情绪。

学生们都非常喜欢这个腼腆帅气的大男孩,因为埃老师知道他们在想什么,知道他们要什么,和他相处起来就像知心朋友一样没有任何障碍。

因为和曾经饱受“同一性危机”折磨的埃老师比起来,他们的道行还是浅了点,他们那点花花肠子,在埃老师眼里实在不值一提。

埃里克森获得了学生们的信任,每个学生都愿意打开心扉,和他分享心底的情感。

以前读心理咨询师的时候,有一位老师说过,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是天生的。有些人天生就有理解他人并获得信任的能力。

这种能力,在心理咨询中叫做同理心,是建立有效咨询关系所必不可少的,是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最最重要的能力。

按照这位老师的观点,埃里克森天生就是干这一行的,而没心没肺的我,貌似天生就不是干这一行的料,所以只能去做HR。

一开始,埃里克森教授美术、历史和德国文学,在课余时间,也到维也纳大学去蹭蹭课。

随着天分的逐渐展现,艾老师得到了安娜校长的青睐,有一天安娜问他,是否愿意跟随她学习精神分析。

埃里克森向安娜倾诉了自己曾经希望成为画家的理想,不知道未来向何处去的困惑,以及对教育工作的喜爱。

安娜说:加入我们,把你的兴趣和精神分析结合起来吧。

于是埃里克森得到了儿童分析实习治疗师的职务,并接受了安娜.弗洛伊德的儿童精神分析训练(不是白学,每个月交七块钱)。

埃里克森一开始并不明白安娜.弗洛伊德为何如此青睐自己,对自己也不是很自信,直到有一天,他听到了弗爷对对他的评价方才释然:

“他的天分,能帮助我们的病人看得更清楚!”

安娜.弗洛伊德不光是埃里克森的伯乐,她的精神分析理论也深深的影响了埃里克森,埃里克森的很多观点背后,都有着安娜的影子。

1964年,埃里克森的著作《洞察力与责任感》完稿,在扉页上,埃里克森郑重的写下一句话:谨以此书,献给安娜.弗洛伊德!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来400多年前,中国有一位奇人,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他曾经是个不务正业,到处逛游的落魄秀才,连考16年都没有考上举人......

后来他当起了教书先生,开始在教育战线上奋斗,并且教出了名堂,几十年后,他收了一个全中国最牛的学生——皇帝。

凭着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他迅速搞定了那位除了木匠活之外啥都不感兴趣的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成了皇帝一生中最信任的人。

随后升任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在大明江山即将暴露在努尔哈赤的铁蹄下之际力挽狂澜,构建固若金汤的防线,培养了大批精英将领,将八旗大军挡在山海关外。

他就是明代最伟大的战略家,关锦防线的缔造者,孙承宗。

知道孙承宗的人,应该很少,但是在他提拔培养的将领中,有一位二杆子那是相当的出名,这位二杆子的名字,叫袁崇焕。

1930年,埃里克森从精神分析角度研究了蒙台梭利教学法,发表了人生中的第一篇论文,并取得了一张蒙台梭利学校的毕业文凭(非全日制),他的全部高等教育到此为止。

1933年,埃里克森获得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的正式会员资格,正式加入精神分析的阵营。同年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举家迁往丹麦哥本哈根,随后迁居美国波士顿。

在波士顿,埃里克森以儿童精神分析专家的身份开了一家诊所,同时在哈佛大学医学院担任研究员,期间曾被哈佛录取为心理学哲学博士,但没读几个月就放弃了(别问我为什么,我不知道)。

在哈佛大学期间,埃里克森的兴趣从心理异常的治疗,逐渐转向正常人的自我心理研究。

1936年,埃里克森离开哈佛,来到了美国的另一所名校——耶鲁。

在耶鲁大学期间,为了研究儿童情绪紊乱的成因,他来到印第安人的居住地,仔细观察印第安人抚育子女的方式,并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发现,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面对同样的问题往往会采用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人欺负自己的时候,欧洲的绅士们热衷于辩解,美国的牛仔会选择决斗,印第安人则有可能直接干掉对方。

埃里克森逐渐认识到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的重要性,这一认识极其强烈的渗透到了他的人格理论之中。他的人格理论,不光关注人格发展的普通规律,也同样重视社会文化背景对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

1939年,埃里克森离开耶鲁大学,来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儿童福利研究所的研究助理。

在加大期间,埃里克森参加了一项“纵向儿童指导研究”,这项研究涉及了人的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心理冲突的解决以及解决的办法。

正是这项研究,给了埃里克森清晰的思路,他的人格发展理论脉络逐渐清晰,在随后出版的《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埃里克森对同一性、同一性危机、心理社会延缓等概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关于儿童人格发展的理论逐渐成型。

在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1950年,麦卡锡主义席卷美国,政府要求全体公民进行反共宣誓,尽管埃里克森不是共产党员,但他还是拒绝了,为此他付出的代价是教授职位被剥夺。

后来学校发现他“政治过硬”,重新授予他教授职位,但是他拒绝了,并于不久后辞职。

麦卡锡主义是指1950年至1954年间肇因于美国参议员麦卡锡的美国国内反共、极右的典型代表,它恶意诽谤、肆意迫害疑似共产党和民主进步人士甚至有不同意见的人,有“美国文革”之称。

1950年,埃里克森在马萨诸塞州托斯克桥的奥斯汀·里格斯失调青年治疗中心短暂工作了一段时间,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治疗。

在这段时间里,埃里克森接触了大量的青少年案例,为他的“自我同一性”理论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很多观点后来写入了那本知名的著作——《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

1951年到1960年,爱里克森居住于麻省的斯多克桥,他在那里担任了奥斯丁——里格斯中心的高级会诊医生和匹茨堡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系教授。

1960年,埃里克森回到哈佛大学,担任人类发展学教授直到1970年退休。

退休后的埃里克森依然没有闲着,开始更多的关注各种社会问题,他的学术成果涉及当时美国众多棘手的社会问题,如黑人的社会地位问题、单亲家庭问题、社会的高速发展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等等。

曾经有位老师跟我们说过,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等人的理论,要高度重视,因为他们既是学者,又是临床医生。

作为临床医生,他们可以接触到大量一般人接触不到的案例;而作为学者,他们又能从大量的案例中概括出一般性规律。

埃里克森虽然没有正式的学术履历,却是一个优秀的临床医生,也是一个真正的学者,成就他的,是他坚持不懈的临床实践和善于总结的思维习惯。

尽管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和医学方面的专业训练,但他的成就却远远超过了绝大多数科班出身的人。

他始终坚持以精神分析的推广与运用为己任,但他从未变成一个狭隘的专家。而是把视角广泛地深入到历史、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环境的诸多方面,把精神分析作为贯穿人类发展的一种研究手段,又把人类发展的各方面团素作为精神分析研究的素材。

他的自我心理学已不再囿于精神分析的樊篱,而是与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哲学和神学联系起来,其声望实际上也早已超越了美国国界。

1994年5月12日,埃里克森在马萨诸塞州与世长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连载】心理学应该很好看——八大心理危机 埃里克森 生平篇(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kbw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