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固定型思维模式转变为成长性思维模式的三个步骤
小提琴家娜佳·萨莱诺-索南伯格(Nadja Salerno-Sonnenberg)在10岁时与费城管弦乐团合作,完成了她小提琴处女秀。到茱莉亚音乐学院(The Juilliard School)跟随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多萝西·迪蕾(Dorothy DeLay)学习后,她才发现自己有一系列糟糕的习惯。她的指法和运弓非常糟糕,此外拿小提琴的姿势也不正确,但是她拒绝改变。几年过去,她看到其他学生迎头赶上甚至超越了她,在接近20岁的时候,她的自信心严重受挫。“我曾经那么成功,报纸将我称为‘神童’,但是现在我感觉自己像个失败者。”
这名神童害怕努力。“这所有的一切都应归结于我的恐惧。害怕努力后依然会失败……如果你去参加试演,但是并没有真正为之努力,没有真正好好准备,没有尽全力,那么你没有赢得这个机会,你至少有一个借口……没有什么比说出‘我付出了我的所有,但是依然不够优秀’这句话更难的事了。”
努力后还是失败的事实会让自己找不到借口,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们最大的恐惧,这种恐惧笼罩着萨莱诺-索南伯格,让她止步不前。她甚至一度不带小提琴去上课!
经过了很多年的忍耐和理解,后来有一天,迪蕾对她说:“听着,如果你下个星期再不带小提琴来上课,我就把你轰出我的教室。”萨莱诺-索南伯格以为她在开玩笑,但是迪蕾从沙发上站起来平静地对她说:“我没有开玩笑,如果你想浪费你的天赋,我不希望参与其中。这种状态应该到此为止了。”
为什么努力如此令人恐惧?
有两个原因。第一,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中,了不起的天才不需要努力。对努力的需求会给你的能力笼上阴影。第二,就像萨莱诺-索南伯格说的,它让你再也无法去找借口。如果没有努力,你可以说“我本可以[此处随意填空]”,而一旦你努力过了,就不能再这么说了。有个人曾经对我说:“我本可以成为马友友(Yo-Yo Ma)。”如果她真的为之努力过了,她就不能再说这句话了。
萨莱诺-索南伯格很害怕失去迪蕾这个老师。她终于想通了,努力后的失败——一种诚实的失败——比她现在的行为方式要强得多,所以她开始与迪蕾一起为一场比赛训练。她第一次付出了她全部的努力,顺便说一下,她最后赢得了比赛。如今的她说:“我现在知道了一个事实:你必须为你最喜欢的事付出最大的努力。如果你热爱音乐,你一生势必要为此而奋斗。”
在《终身成长》这本书里,讲述了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思维是固定型的思维模式,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我们会遭遇成长的天花板;另一种思维模式是成长型的思维模式,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发展能力,不存在限制。
在原文片段里,娜佳从小就被称之为“神童”,从小在她身上就存在的光环,告诉你是一个小神童,天生就具备别人无法比拟的天赋,只要他愿意什么总能成功。现实往往却不如意。
年少成名后,她跟随了一位著名小提琴的教育家。原本她应该想着会一帆顺利地成为卓越小提琴家。当他发现自己存在的技术上的问题,并没有去接受他,而是让这个问题一直困扰她很久。甚至做出不带小提琴去上课的行为。为什么会造成娜佳这样的情况呢?因为她存在着固定型思维,认为自己是个天才,天才是不需要努力就能达到高水平的;另外,她给到自己不努力而没能成功保留借口,可以解释说如果自己努力了就会成为那样一个站在巅峰上的人。
最后,她的导师终于忍无可忍了告诉她说:“如果再不带小提琴来上学的话,就将她轰出教室。”这才使他认真思考过去的自己行为是否正确,随后接受了挑战。
通过她和她导师的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这也是娜佳从固定型思维模型成功转换为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一个过程。
从固定型思维模式转变为成长性思维模式。娜佳是如何完成这次转换的呢?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三个步骤。
步骤一,认识自己现在的思维模式。我们是不是认为能力会带来个人发展的天花板,它是无法突破; 还是认为我们想做的事情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达到的。前者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而后者便是成长性思维模式。
步骤二,接受挑战。当我们识别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后,就要将思维模式进行调整,调整到成长型思维模式,并坦然地接受挑战。
步骤三,继续努力,不用害怕努力后的结果,因为那是一个诚实的结果。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我们努力过。何况失败了,那会是我们重新开始的起点。努力是我们必须要进行的行动。
原文给到娜佳的案例,可能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毕竟这样的天才神童在我们的身边并不多见。我给大家举一个日常当中的例子。
女儿今年高三,是个艺术生,从小喜欢美术。刚刚完成美术联考,她回到学校参加日常文化的学习,面对很久没有接触到的文化课,她发现原来的优势学科不再具有优势,本来就差的英语学科更差了。其实,她对于英语这个学科始终喜欢不起来,成绩也提不起来。她认为英语就这样了,无法突破了。
在高考一模考结束,她英语成绩是极低的。所以英语老师就把她喊到办公室,告诉她说:“如果再不认真地按照要求去巩固学习,他便打算放弃她。”
得知这事后,我找了个机会与她沟通,问她:”接下来该如何?" 她说:“背诵英语单词特别枯燥,而单词是英语的基础,所以一直不喜欢英语,而且老师给她的压力实在太大了。担心万一自己努力过后,还是如此该如何办呀,但是自己会接受这次挑战,花精力和努力去尝试改变。”
我想祝福她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英语成绩提高,顺利考到一个好的大学。
在上面的案例里,女儿意识到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于是改变了她自己想法,愿意尝试接受挑战,为此付出努力。这便是实现了转变思维模式的三个步骤,虽然还没成果出现。
有些伙伴会问,如果一个人一直使用固定型思维模式,他会用此模式看待自己的全部事情吗?当然可能是全部,可能是部分。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我们会存在着看待某部分的问题时用固定型思维,而看待其它问题时用成长型思维。因此,我们要学会有意识地识别自己当下使用的是哪一种思维模式。
A1
两年前,公司在深圳注册了一个新的分公司。这家分公司缺一个培训总监,挂了一个内部竞聘的通知,我没当回事儿。我们的老领导就来找我说:“你对这个岗位有没有兴趣,我觉得无论从工作经验、各方面的能力,你是比较适合的。工作的地点在深圳,你可以考虑一下。”当时,我就直接拒绝了。回复他说:”家里的孩子还在上学,不能离开上海,去深圳工作。“后来,我知道有一位间接的下属接任了这个岗位。在深圳历练两年回来之后,她回到总部,升任人才发展口的副总经理。我得知了这个消息,懊悔不已。
结合今天的片段和当时的一些想法,反思如下:
1、当时,我确实是因为家庭的关系没有办法去深圳,但我心底的里想法“干得好好的,各方面绩效都很出色,我为什么还要去尝试一个在异地的新工作呢?”
2、存一份害怕,万一自己去找到新的岗位,没有能力胜任,然后回到现在的公司,说不准现在的职位不一定会留着。
3、给自己留个借口,不是因为没有努力过,而是因为机会不对。在其他人面前,我可以这样说,“当时如果去,现在这个副总经理的职位,那应该就要换人了。”
4、对于这件事儿,我采用的是固定型的思维模式。认为自己的能力就这样了,不用再努力了,踏踏实实地干,等到退休了就成了,不再考虑个人的发展。其实,外部的环境一直在发生变化,我们如果一直用固定的思维去看待个人的成长,到某一个时间点可能会出问题。
A2
目标:结合今天学习的片段内容,转变思维模式,给父母周末做一顿三菜一汤的晚餐。
背景:因为从小到大我父母做的菜都很好吃,我总觉得我做的菜,他们应该不太会喜欢,而且还会嫌弃。我便总是借口工作忙,从来没有做过一顿饭给父母。学习了今天的拆页,认识到这是固定型思维模式,我应该尝试挑战,努力改变,直到做出一份值得父母称赞的菜肴。
行动:
1、趁这两天留意父母用餐的喜好,看看他们喜欢吃些什么,记录下来;
2、周五之前,把菜单罗列出来,并且写出一份食材准备清单;
3、周五晚上,把要做菜的消息告诉父母,让他们不用准备周六的晚餐;
4、周六上午,根据食材的准备清单去菜场完成采购;
5、周六晚上,参考下厨房APP,根据做菜的步骤做出菜品;
6、与父母共进晚餐,听取他们的意见,不管他们说啥(批评或点赞),下次努力改善,并告诉他们以后每周六都由我来负责晚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