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就是从“共生”走向“分离”,承认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承认他独立,首先要承认他的想法。妥协的背后,是放弃“分离”
儿子要从车库入口回家
从超市购物回家,要经过车库入口。走到车库口,儿子非得要从里面过。爸爸曾带他走过几次,所以,在他的意识里,这里是可以过的。因为这事,我还特地嘱咐过爸爸,“宁愿多走几步,也不能走捷径,太危险”。
心想着,现在还好,孩子只是明白那只是一条回家的路,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条有危险的捷径”。及时制止很有必要。省的以后专走“捷径”。
儿子不愿意,非得要从下面走。我坚决不许,他开始闹情绪,非得让我抱着。当时,我一手拉着他的脚踏车,一手提着购物袋。我下意识告诉他:“你看,妈妈拿的东西太多,抱不动你”。此言一出,儿子抱着我的腿大哭,寸步难行。
我的脑袋快速运转,思考应对方法
方案一:
按照我现在的想法,继续苦口婆心告诉他,不听,就让他继续哭着,直到他接受为止。我心理也很清楚,他迟早会哭着接受的。以前有过这样的经验。
如果这样,在他的意识里,东西更重要。回到家,他还是会故意找茬,变着法子找补回来。采取的都是不合理手段。
方案二:
我要么做一个万能的妈妈。一手拉着车、提着东西;一手抱着他。我相信,我也有这样的能力。妈妈,是无所不能的。
如果这样,妈妈就是可以随意支配的,妈妈是围绕着我转的。不管我提出任何的要求他都会满足。而且更不会理解妈妈的辛苦。
方案三:
先抱着他,给他情绪的安慰;然后满满告诉他妈妈的困难。让他自己做出选择。
这样的话,我需要先平心静气,变的非常有耐心。
我要考虑并尊重他的观点
在回家的路上,我们两个的观点有了分歧。我要从正门走,他要从车库走。归根结底是“谁听从谁”的问题,控制权争夺。
从我的角度来讲,我是妈妈,你要听我的,我是为你好。要不然,你会有危险的。我也是为你以后的成长着想。你怎么就是不听,我很生气。
从他的角度来讲,我要从这条路回家,妈妈不让。这条路是可以回去的,为什么不让走。我不能理解,我就是要从这条路走。我开始不高兴,我要让妈妈听我的。
所以,我们有了冲突,没有交集,各自为站。
孩子觉得自己是弱小的,妈妈的权威挑战不了,开始妥协。孩子妥协的方式就是回到“共生”,让妈妈抱。以消极的方式告诉自己“我和妈妈是一体的,妈妈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
而这时,妈妈若不接受我要求抱抱的妥协方式,那我只能再退化到婴儿的方式,哭,一直不停地哭。
我采用了第三个方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育就是一种自我认知与自我指导的过程。成人的教育与儿童的教育类似,但又有一些不同。儿童自我认知与自我指导的能力非常薄弱,若要他们自行发展,需要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因此,我们需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关注并引导他们成长。否则会出现危险,走向弯路。
在事情一旦发生之后,调整孩子的认知必然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痛苦与挫折。
孩子妥协,我也妥协地回应他的妥协。在情绪消散之后,让他自己做出选择。再次给予他自己做决定的权利。让他意识到我是尊重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的。
由这件事让我联想到一个发育障碍儿童的“自由争夺战”。因发育落后,2岁时被诊断出来,妈妈开始请长假带孩子去北京治疗。而治疗中心的教育理念非常专治,孩子必须服从治疗人员制定的课程计划。在2岁独立意识出来的之际,被生生压制了。再加上能力跟不上带来的无力感与自卑感,反控制全面爆发。自理止步不前,大人说东他必说西,一个问题反复问。超级粘人,不仅黏父母,而且黏任何接触他的人。凡是接触他一次的,都害怕第二次,控制的人不能呼吸。以致很难被社会容纳。
想象就很可怕。虽然孩子有发育的问题。如果父母懂得心理学,能提早发现与制止,孩子也不至于发展的一发不可收拾。
破坏容易,重塑困难。
后记:
我的想法也你不一定完全正确,没有哪种方法是完美无缺的。我只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出最适合孩子的养育方式。愿看到的能提出宝贵意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