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爹似乎有先见之明,给他取了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还真有几分仙气。
段五仙留着一大把胡子,保养得雪亮,仿佛时下流行的圣诞老人;穿着也有特色,在那个中山装盛行的年代里,段五仙却常披一袭长袍。积年累月,黑色洗成灰白,俨然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
段五仙是跟着儿子逃荒来到后大套的,但他没有帮助儿子艰苦创业,只是简单地安顿了一下,便如神仙一般地飘然而去。据说是云游四海去了。难得回来一趟,也总是忙着走家窜户地给村里的人讲外面的新鲜事,根本顾不上理会儿子。
比如,段五仙说:“全国已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你们怎么还这样穷?”
村里的人就一脸向往,怯怯地问:“共产主义社会是什么样儿啊?”
段五仙想想,找不出合适的词语来表述,说:“简单点说,就是每人每天至少能吃到两个糖烙饼!”
村里的人就馋得直流口水。
段五仙就发一声悲天悯人的感叹:“革命虽然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
过不了几天,便又不知所踪。
有时寄信回来。
但多半是文白夹杂,比如“大海之上,天高云淡”,或者“泰山之巅,心旷神怡”之类。儿子没念过书,就把信交给村里的人看,可谁也没见过“大海”和“泰山”为何物,也就弄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儿子只能认得那张照片,是他爹在天安门城楼下照的。儿子曾在画报上看到过天安门,那是毛主席住的地方。由此儿子知道,他爹段五仙和毛主席在一起。
儿子就很自豪。
村里的人就羡慕得不得了。
但儿子似乎丝毫沾不上他爹的仙气,反而倒霉的事情一桩接一桩。媳妇儿生了个儿子没存住,不久,媳妇儿也因病殁了。
为了不使段家绝后,儿子就想再娶个老婆。可托了多少媒人,终未能如愿,谁也看不上他。眼看快四十了,除了着急,没办法可想。
段五仙有办法。
那次段五仙衣锦还乡,在村里也算一件大事。因为段五仙不仅带回了好看又好吃的糖果,还带回一架电风扇。
这可是村里的人做梦都没见过的高端产品,都跑来看。
只是村里尚未通电,电风扇派不上用场。更有新闻价值的是,段五仙说要盖一座洋气的楼房,然后给儿子娶媳妇儿,要娶方圆十里八乡最漂亮的姑娘。
哇,盖楼!
顿时哗然,村头村尾议论纷纷。
有人说不可能,那可是人住在人头上的楼房啊!只有城里的人才能办到,他一个农村人有那个能耐?这事不靠谱。
有人却说没准能成 ,人家段五仙一年四季都在城里,应该也算是城里的人了。既然敢说要盖楼,那肯定有这个本事。
正当村里的人猜测不定时,段五仙给儿子盖的楼房已经破土动工了。
那时农村人盖房不用砖瓦,只用土坯,段五仙也不例外。
先盖第一层,盖好了搭上梁,架好椽子,铺一层葵花杆,再铺一层麦秸,用泥抹平;然后在房顶上继续垒土坯,就是二楼。
很快就完工了。
村里的人看得疑惑不解,这二楼怎么上去呢?
段五仙捋捋那把雪亮的胡子,神秘地一笑,搬来一把梯子往墙边一竖,蹬蹬蹬几步就爬了上去。
村里的人就发出一阵啧啧的赞叹声。
即使是盖起了只有城里人才能住上的楼房,但段五仙要给儿子娶方圆十里八乡最漂亮的姑娘也是不可能的。别说是最漂亮的,就是一般的姑娘也都不愿意。一听说是个外来户,又那么穷,还克妻,都撤得远远的。
最后只能委曲求全,经人介绍,段五仙的儿子和邻村一个有智障的大龄姑娘订了亲。过了彩礼,择日过门。
婚礼办得很热闹,村里的人都来捧场,女方的送亲也来了不少。所有的程序已毕,最后一项就是“入洞房”。洞房设在二楼,一楼待客。
段五仙的儿子的高高兴兴地领着新娘爬上了二楼,剥光衣服就要办事。那新娘竟不知男女之事,挣扎着反抗,两个就扯打起来。泥巴糊出的楼板经不起折腾,扑通踩开个洞,两人一齐掉了下去。
楼下的酒宴正进行得热火朝天,没防着这一下,就有几个人受了伤;新娘也受了伤,嚷着要回家,婚事就吹了。
最丢人的是段五仙的儿子,浑身一丝不挂,把屋里的姑娘媳妇儿们吓得哭爹喊娘。这事没几天就传遍了附近的村庄,段五仙的儿子因此打了一辈子的光棍。
其实所谓的“入洞房”只是一个形式。新郎把新娘领进洞房之后,自己还得出来陪客。段五仙的儿子有些猴急,想先办了事再出来,结果就闹了这出。
段五仙气得脸如窗纸,大骂一声:“没出息的东西!”拂袖而去。
去了哪里,没人知道,连信也不寄了。
段五仙再回来时是在五年后。
忽然之间,段五仙出现在村口,拄着根拐棍,头发已掉光;那把大胡子也乱成了鸡窝,早没了往日的神采。
村里的人看到了,就跑去告诉段五仙的儿子。等到段五仙的儿子跑来村口时,段五仙已直挺挺地躺在路边,气息全无。
只见他那身灰白的长袍破了几个大洞,露出里面干皱的皮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