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一款茶?
评价一款茶的优劣,就象评价一个艺术品,都是一样的困难。原因很简单,好与不好,没有绝对的客观标准,只有主观的个人体验。若说有标准,那就是大多数行内人和内行人的认可,认可的人多了,就成了标准。说白了,和《中国好声音》比赛一个道理,冠军的决定有两个因素,导师的评分和大众评审的投票。因此,在比赛中A得了冠军,A的粉丝自然觉得实至名归;B没有得冠军,B的粉丝觉得A的冠军有水分,照样不予认同。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一般来说,能够决赛圈的选手都是真材实料的,既有实力,又有出色表现的,无论谁得冠军,都属正常,被筛选下去的,水平确实差些,传说中的沧海遗珠还是极为少见的。
虽说,只有好嗓子,不能唱成一曲天籁。只有好茶青,不能炒成一泡名茶。不过,嗓子好,比嗓子普通的,先天就占优势。茶叶呢,也一样,好的茶青容易出好茶。因此,茶青也是判断茶叶好坏的辅助指标。注意,是辅助指标!比方说,一芽一叶通常比一芽二叶的好,叶子粗壮的优于瘦弱的,肥厚的优于单薄的,春茶优于秋茶。但是,说到底,茶好不好喝?关键要看香气,滋味的表现,它们才是我们判断的标准。
口感表现,不易说清楚,道明白。说到这,我突然想起世界名画《向日葵》。坦白的说,我不理解它为何如此著名,我想弄明白这个事情,我跑去咨询徐老师(大学的专业美术老师),让他借我一双专业的慧眼,看看《向日葵》的梦想世界。徐老师认真细致的给我说了很多,从他的生平讲到他的思想,从油画的流派讲到梵高的绘画风格。到最后,我只理解了一点:毋庸置疑的,《向日葵》肯定是一幅出色的画作。但是,同个年代优秀的绘画那么多,为何只有《向日葵》被誉为艺术史上的丰碑?有天我奇思妙想,觉得答案也许出人意料的简单。我想象,在历史上的某一天,某位荷兰绘画圈中的大咖,灵感突然枯竭了,忧郁了。偶然之间看到了《向日葵》,觉得风格特别,受到启发,灵感重新涌现了。他就把这事在朋友圈说说,消息就传开了。有土豪听到,准备出手,买来附庸风雅,提升逼格。土豪为了显摆有钱,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开出天价,花钱雇用《太阳报》的狗仔队报道,上头版头条。一下子,《向日葵》就火起来了,变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的想法可不是凭空想象,无源之木,而是来源于《黑天鹅》中经过验证的历史观点。最近,刚好有个类似案例---“北京妹妹火”起来了。“北京妹妹”几年前辞去白领工作,跑到江西景德镇搞艺术创作,主营业务是制作陶瓷玩偶。景德镇不是小地方,哪里汇聚了成百上千的陶瓷艺术家,为啥只有北京妹妹出名了?因为佳士得准备拍卖她的陶瓷玩偶。佳士得,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主流艺术圈子的认可。
听起来,评价一款茶挺难的?其实也不难。入行以后,外出喝茶,我经常被要求干的事情是评茶。以往,我会按照喝茶的感觉,根据自己的标准,点评一下。现在,如果身边恰好携带有同种茶叶,我会直接拿出来冲泡,大家一起喝,几口茶汤下去,孰优孰劣,自见分明。即使未曾喝茶的朋友,采用这个方法,也能够确定那一款更优。所以,判断两款茶的优劣,只要同时开泡,是很容易的事情。难的地方在那?有两点:1,你只知道A比B好,不知道和C,D,E,F,G相比较,A究竟好不好。如果你同时开泡几款茶,你口腔的感觉很容易就混淆了,舌头搞迟钝了,自然判断不出来。2,假设不能同时开泡呢?你昨天喝的是A,今天给你泡B,让你判断A和B的优劣,你就搞不清楚了。问题在那?在于你没有细化口感,建立标准!每款茶自有其特点,喝起来各有不同口感。例如,苦,涩,酸的程度都不同。一旦你细化了自己的口感,你会发现轻重很分明,很容易给茶汤进行编号:A茶微酸,标记1;B茶酸味明显,标记2;C茶太酸了,标记3。按照这种方法,根据口感,把茶叶标记,久而久之,自然能够根据这些标准,建立自己的茶叶味道资料库。你的资料库越大,标记越清楚,你对茶叶就越了解,自然就有了自己的一套标准,也就成了品茶达人。
所以,品茶不难,评茶也不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