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到杨绛先生是在一篇短文里,描写的是杨绛与钱钟书的爱情,用文章里的一句话:我遇到她之前从没有想到结婚,娶了她之后从没有后悔过结婚。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两人的才情、智趣、喜好,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天作之合。不禁想着该是多少的缘分,才会有这样简单的相遇便注定了一生的相知相守不能相忘。
爱情于杨绛先生就是简单而美好,一起看书,一起“探险”,一起平静如水但又相濡以沫。许多人追逐爱情,为爱痴狂,因爱生恨,在爱里浮沉,饱尝爱的千般滋味。孰不知,爱情其实就是握着对方的手,握紧了,就没有想过会有一天松开。
在那样动乱的年代里,先生反而可以保有爱的最初模样:喜欢你,爱着你,便一切都是值得,一切都那样美好和让人眷恋,借用先生的一句话“我和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足见这份爱里,先生注入了多重的感情,又有多深的不舍。
两人相处,难得一个懂字,一个惜字,为了保全爱人的天真、淘气和痴气不受压迫损伤,她甘愿从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全勤姆妈,得是有多么喜爱一个人,才会因着他,去做各种尝试,忍各种苦,吃各种亏,而后还觉得这是人生最大的一项事业,最甜蜜的一种“负担”。
人注定是孤独的,随着年龄和阅历的不断增长,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维逻辑,便会长成一个一个独立的个体。由此,于茫茫人海中寻觅到一个人,懂你、爱你、知你,让你不再感到孤单,陪伴你,与你相互取暖,得是多大的一份馈赠,而先生遇到了钱钟书,爱情于她就是完满的,因为她爱的深,爱得真真切切,便没有后悔。
作为爱情的结晶《我们仨》似乎最好地诠释了人世的天伦之乐,钱钟书希望妻子生的是个女儿,像妻子一般,先生希望自己生个女儿可以像爸爸,定是非常奇妙的一件事情。而实际上女儿阿园确如先生希冀的那般,像钟书,我们仨从此成了这世上最亲近最快乐的人。
先生夫妇给女儿最大的自由,从不做过多的约束,孩子之所长得好,是因为她从小猴儿学人,爸爸妈妈喜爱读书,她便早早地捧着书看,从不懂到爱上一切都那样自然而然。钱钟书喜欢和女儿玩在一起,逗女儿成了他每天的大事,所以父女相处更像是玩伴,亲近无间,而母亲杨绛似乎是父女两人的大孩子,因为先生怕鬼,所以每每丈夫出门都会嘱咐女儿好好照顾妈妈,先生不以为然,结果走夜路时,握着女儿的小手却也和丈夫一般无二,不再害怕。
后来钱瑗住院期间,开始回忆《我们仨》,我不知道她到底回忆了多少,但作为母亲在晚年完成了这部《我们仨》,连同女儿的一份。在记忆中,三个人再一次团聚,书中的点点滴滴,质朴,不煽情,平静地讲述着他们的故事,数说着先生一生最快乐的一件件一桩桩,道不尽的思念,话不完的眷恋: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最后他们三个人失散了,先生找不到了心爱的女儿和丈夫,读着《我们仨》,仿佛看到了他们三人相处的每一个幸福瞬间,不觉心疼先生,留在世上独自咀嚼着蚀骨的离愁和思念,先生惜福,满怀深情,她陪伴着每个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最后徒留自己一人:我抚摸着一步一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从第一次读到关于先生的文字,就被深深地感染了,觉得先生好像生活在这世上但却又不属于这繁杂喧嚣的人世一般,她的童真,她的纯美,她的质朴,她的娓娓道来,像有一股清凉的风,抚过每一个读者的心灵,给每个生命以呵护与慰藉,先生是慷慨的,是慈善的。那天突然看到先生离世的消息一下子觉得很恍惚,因为总感觉那样的人好像应该是超越了生死的,不会受生老病死的纠缠,所以我想先生并不是离开了,她只是回家了,回到了我们仨中间。
一位追忆先生的作者写了这样一段文字“我至今还记得,那个突然闯入的梦,杨绛先生端坐在藤椅中的画像,在我面前变成了真人,笑盈盈的地看着我,像很多年前的老外婆。我走近去,抱住她的臂膀,心怀感激地说:‘您的面容像菩萨,您做的文章也如菩萨般抚慰着读者的心灵。’她的脸上笑纹更深了:‘我不是菩萨,我只是慈悲地活着’”写得可真好,我觉得那便是杨绛先生,因为慈悲,所以深情。
杨绛先生有过这么一段话“人能够凝练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样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我感觉这就是在写先生自己,览遍群书,这世间一切在她面前便变得通透,便没有什么可以侵入她,打扰到她。先生活在其中却超然物外,她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自己认为对的事,坚守着自己的灵性良知 “我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也就是先生才能用那样朴实易懂的语言,参透着人生的真谛,循循善诱。读过她的文字,好似被净化了一般,有一种能量轻轻柔柔的直渗入到你的心底,如获新生。在先生笔下,文字真的就像老外婆般,她慈眉善目,坐在藤椅上,慢慢地讲述着,没有过多的情绪,没有苛责,没有拉扯,没有逢迎,一切都变得安逸祥和,仿佛午后阳光下外婆摸着你的头,与你说着这世间的道理,希望你可以好好地成长,成为一个很好的人。在那样的氛围里,一切都是清明的,透亮的,暖暖的,让人不觉泪流满面,深深地动容和满满依恋。
先生有如一位智者,一位灵魂的导师,但又好像仅仅是一个慈爱的老人,她只是在讲自己的故事,聊自己的一些感悟和想法,谦逊、亲切又满含天真,让人不觉地想要靠近,静静地坐在她的身畔,倾听她的声音,声声入耳,字字钻心。穿越了时间和空间,能够遇到这样一位长者,读她的文字,听她的故事,是一件多么美好和幸运的事情。
有些人是美好的,一旦遇见了,便会情不自禁地爱上她。
《我们仨》已读到尾声,在静静的时光中,去品读先生的文字,近距离地去亲近那样一个灵魂有香气的人,百遍千遍都是不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