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理论是Al Ries和Jack Trout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经典理论,在企业战略和市场营销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主旨就是要占领用户心智,永争第一或者差异化。
企业对待品牌的定位一般是从几个维度切入:
产品价值定位:给主推产品设置什么样的主要卖点和辅助卖点,以及卖点是否满足消费者欲望?
产业价值与企业定位:分析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客户、员工、股东、供应商等等的需求与动机,检查品牌定位对利益相关者是否有吸引力,进而明确企业与品牌在同产业中发展地位。
竞争定位:明确企业优劣势。企业优势如我们在什么方面能做到一流,创始人对选定的品牌定位是否有强烈的使命感;企业劣势如企业在什么方面很能超过竞争对手。
定位可以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带来不可衡量的力量,具体可以阅读@原来《定位》告诉我们的占领用户心智,是在树立品牌
一、那么企业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定位?
01 企业可以通过分析外部环境,寻找竞争对手,明确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
02 避开竞争对手在饿虎心智中的强势,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以小米电器为例:
从小米本身的定位来看,智能手机的发烧友,主打性价比,应该是大多数人的观点,但是近一年多,一切在慢慢转变,从电视到音箱、从手环到路由器、从电饭煲到故事机,小米貌似成为了大而全的,没有定位的公司,是这样吗?
从定位理论来看在电视、电饭煲这两个领域,小米很难有大的突破,因为用户心智上海尔、美的等传统家电厂商更加专业,而且线下渠道上保证资源充沛,但是那些用户心智尚未被抢占的领域呢?比如手环、故事机、插线板...这些领域小米是大有可为的。
如上面所说,用户都是拒绝复杂,拒绝选择的,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时间都是碎片化的,在购买产品的时候,我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做出选择,此时定位理论尤其重要,此时小米就悄悄的占领了那些没有强品牌的领域,它悄悄的将定位从“性价比高的手机”改成“性价比的电子产品”。
"我想买一个手环,买哪个?那么多品牌,我该怎么选啊?买小米吧,反正也不贵,试试玩儿呗"
我想着肯定是大多数用户的心声,所以就这样,小米吃掉了智能手环大部分的份额,顺便搞死了很多手环厂家。
03 为这个定位寻求一个可靠地证明——信任状
儿童故事机也是一样的,之前火火兔等品牌舒舒服服的过着自己的好日子,但是没有成为用户心智的第一选择,品牌定位能力有限,当米兔故事机出现的时候,他们的好日子到头了,尤其是80~90后的父母,普遍对互联网接受能力强,面对众多选择的时候,小米这个金字定位又一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是便宜又好用的产品,来试试吧,我可是小米啊!"。
所以说一切没有强定位的电子领域,小米都会进去,就像新物种进入了一个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空间充裕的环境中,以J型曲线增长,通过“性价比高的电子产品”这个定位,帮助用户节约选择时间,从而吞食先入者的市场份额,直到成为NO.1.
04 将这个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
总结起来,当你觉得小米还是在卖手机的话,那你就错了,在选择繁多的当下,它早就升级成了“性价比高的电子产品”,慢慢的占领那些你觉得很边缘的市场,当这些被占据后,你每天都在使用小米的产品,逐渐产生信任感后,那些虽然有强品牌的大家电的定位,也会被这种朝夕相处的情感所取代,小心吧~
二、品牌定位,怎么去传播给用户?
简化,一定要简化,占领用户的心智。不要试图改变人类的心智,人最相信自己的认知。做品牌定位不是要去创造新的、不同的事物,而是去操控心智中已经存在的认知,去重组已经存在的关联认知,把焦点集中在潜在顾客而非产品上。
所以一定要简单,一次直达用户心智,传播的过程中不要产品变形,这样才能抓住问题本质,令用户眼前一亮。
01 关注受众的认知,不要在乎你的产品和服务的真实性是什么样子的
比如因为:“约炮”而起家的陌陌,在大众的心目中的形象一直是一款“约炮神器”,如果企业宣传推广陌陌打的标签是:泛娱乐社交平台,我相信非常符合产品本身的定位的。但是如果你一定要强加一个:知识网红分享视频直播APP,这样会出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02 通俗化,口语化
利用受众心智中已有的概念,比如我们凉茶广告,怕上火,就喝王老吉;Boss直聘,换工作就是换老板;京东,多快好省等。
03 传播=完全接受
信息传播的成功,不在于传播者传播了什么,而更多在于接受者接受了什么。
04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挑战
中国网民队伍已经庞大到令人发指的阶段了,当我们的品牌对外传播的时候,信任状就要经得起考验,都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产品要求极致,聚焦打造爆款,视觉,图片,视频,内容都需要直达用户心智。这些都用更高的需求来约束企业,要求企业的创新更加重要,制造出传播和收藏的动机。
三、品牌定位怎么植入用户心智?
01 什么是用户心智?
所谓“心智”,就是人们过滤信息、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存储信息的方式和空间。固有的认知就是心智资源,国家、组织、地区、品牌都有可能拥有自己的心智资源。
所以将我们品牌的定位植入给我们的用户,也就是占领某个领域用户的心智(固有的认知)。
02 心智有什么样的特点?
心智疲于应付,现在的时代信息过于泛滥,人们被迫对信息进行简化归类,运营经验性的常识来判断,把已有认知不符的信息统统过滤。若我们的信息在认知中不具有差异性,很容易就会被消费者忽略。
心智容量有限,互联网产品的721原则(即第一占领70%的市场份额,第二第三占领20%,其余的占领10%的尾部市场)非常直观的告诉用户,心智容量有限。从而衍生出来的用户习惯就是,用户的手机里长期使用的同款app不会超过两个,因为用户心智里不会容纳的下那么多的产品,因为用户都是懒惰的,讨厌复杂的。
心智厌恶混乱,企业家对自己的产品总是豪情万丈,恨不得把产品的里里外外都夸个遍。但是想要让你的品牌信息穿透厌恶复杂、混乱的顾客心智,就必须极度简化,聚焦到一个字眼,一个强有力的差异化概念,产品的品项也要尽可能的集中。
心智缺乏安全感,消费者对新品牌总是缺乏安全感的,通常是通过他人的认知来做出自己的购买决定,也就是从众心理。
心智决绝改变,消费者一旦对某种产品形成认知,以后将很难改变。
比如:燕京啤酒在用户心理,就是便宜、口感不佳,显然消费者以后都不会从燕京中喝出品位和高档。
心智会失去焦点,在品牌上,如果我们赋予品牌的内容越多,该品牌在顾客心智中就会越模糊,从而失去焦点。
四、选择很重要
心理学上,有一个经典的“果酱实验”,大致的过程是在超市做果酱试吃,第一个试吃摊位有6中口味可以选择,第二个摊位有24种。最终只有3%的顾客购买了24种摊位的果酱,30%的顾客购买了6种果酱的摊位。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世界那么大,选择那么多,我却不知道选哪个,选择让人没有安全感。
品类就是客观存在的分类,每一个分类也是用户心智中的一个分类,也就是概念的归类,而每一个品牌名/商品名就是一个概念。
选择很重要,不是嘛,不然我们的品牌就成了众多分类中的众多概念中的某一个,选择就会产生疲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