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之后,对育儿的自我要求又提高了一些,每天都在琢磨如何尽自己最大努力,让孩子度过充实而又有探索、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又有自律自信的快乐童年。
【旧知】
学生时代,一直是在“多批评少表扬”和“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教育理念下成长的,所以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自卑情结,身上也会留下一些“谦虚后遗症”。
当然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学生这样,所以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当中,会要求自己耐心一些,温和一些,但表扬和批评怎样才算是恰到好处,自己有些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
【新知】
今天在《幸福课》里看到一个例子,很受益。
我女儿一岁多的时候,我们给她买了个玩具,这个玩具需要她把大小不同的圆柱塞回架子上大小不一的孔里,她把它叫做“让圆柱宝宝回家”。那时候,她协调性不好,很难把几个小圆柱塞回去,她就一遍遍地试,还不许我帮忙,终于把所有圆柱都放回圆柱空了,她会很得意地自言自语:“再来一遍吧!”
现在假设这不是一个游戏,而是某种考试。为了让女儿做得更好,我经常会跟她说一些以下这样的话,会对她有什么样的影响?
(1)如果她做得不好,我不断地批评她:连这点事都做不好,你真是太笨了。
(2)如果她做得好,我不断表扬她:你是个天才你比谁都聪明,将来肯定有大出息。
(3)如果我告诉她,我们家很穷,宝宝你的奶粉钱都需要你通过玩这个玩具来挣。
(4)如果我告诉她:女儿,你好好做,这件事关系到你将来能不能上重点小学,会不会有出息。
(5)如果我经常跟她说,你比隔壁的思思做得好,但是跟王老师家的女儿想想比还差的挺远,要知道她比你还小两个月。
这样的事当然不会发生,但我们对这些评价性的语言却不陌生,他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把我们从荒野上撒腿狂奔的动物,变成了赛道上规规矩矩的选手。
无论批评还是表扬评价很容易带来不安,让人陷入防御形态和过度的自我关注。受害的,不仅是那些在比较中被认为技不如人的孩子,还有那些被拿来当作标杆的别人家的孩子。
这些比较并不会让他们相信我很优秀,却会让他们相信我必须很优秀,否则就会像隔壁那个耷拉着脑袋不如我的孩子一样,这些孩子会比别人更焦虑,通常也会更努力,但好像更不自信,他们对必经的挫折缺乏准备也更难从挫折中复原。
【行动清单】
越来越觉得,但凡带着功利性的表扬和批评, 都是对孩子有害的,这种有害叫做潜移默化,这种有害,让孩子在人生的任何时刻战战兢兢,无法突破自己。
所以,不评价。
【金句】
感到安全时,人天生就有探索世界、接受挑战的冲动,这是我们做事的内在动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