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疏传通记(八)| 良忠上人

作者: 5cc1a542ec19 | 来源:发表于2018-11-30 11:07 被阅读72次

          关注公众号,一起学习《观经疏》

        标点参考

    “世尊我一心”乃至“念念见诸佛”者,就此文中,细分有二:一明正归,二明请加[]。

    初文亦二:一、初四句正归佛宝;二、次十四句正归僧宝。

    次文亦二:一、“我等”已下四句,请佛加备[];二、次六句,请僧加备。

    “世尊”者,释迦也。

    “我一心”者,今家自督之词。言归三宝,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此乃散中息乱,非定一心。

    问:言“世尊”者,诸佛通号,何局释迦?

    答:下句云“今逢释迦佛,末法之遗迹”。又云“我依菩萨藏[]”,故是释迦。若依道同,遍通诸佛,亦复无嫌。故《注》(上)云“‘世尊’者,诸佛通号。论智,则义无不达;语断,则习气[]无余。智断具足,能利世间,为世尊重,故曰‘世尊’。此言意归释迦如来,何以得知?下句言“我依修多罗[]”。天亲菩萨[]在释迦如来像法之中,顺释迦经教,所以愿生;愿生有宗,故知此言归于释迦。若谓此意遍告诸佛,亦复无嫌”(已上)。

    今文全写《论》偈,彼此世尊岂不同耶?但“尽十方”已下,其义不同(云云)。

    问:若如答者,今“世尊”言,可通释迦、弥陀二尊。今文既云“弥陀本誓愿[],极乐之要门[]”。又云“今乘二尊教,广开净土门”,明知今文可通二佛。如《论》文者,唯云“我依修多罗”,不云“二尊教”,故尤可局释迦。彼此二文,其言不齐,不可例同。

    答:彼云“我依修多罗”,此云“我依菩萨藏”,二文全同,有何差别?但所难者,虽云二尊,而教偏属释迦,故“世尊”言可局释迦。又,《论》偈中虽不言二尊,所说五念,全就弥陀所行法故,彼此文齐,世尊何异?

    问:佛法无我[],何以称“我”?

    答:《论注》云“言‘我’有三根本,一是邪见语,二是自大语,三是流布语。今言‘我’者,天亲菩萨自指之言。用流布语,非邪见、自大也”。

    净影《疏》云“问曰:阿难得理圣人,以何义故,同凡说‘我’?释言:阿难虽复说‘我’,不同凡夫。云何不同?如龙树释‘说我有三:一、见心说我,谓诸凡夫见使未亡,我见心中称说有我;二、慢心说我,谓诸学人见使虽除,慢使犹在,我慢心中称说有我;三随世流布,宣说其我,谓无学人见慢已除,随世流布,是故说我’。然今阿难结集[]法时,身居无学,见、慢已除,随世流布,宣说其我,故不同凡”(已上)。

    准之,今家虽称凡夫,寻其本地,久成如来;访其垂迹,三昧发得,何有邪见、自大等我?故知,今我是流布我。

    又,所以今家先用“归敬”者,《注》(上)云“夫菩萨归佛,如孝子之归父母、忠臣之归君后。动静非己,出没必由[];知恩报恩,理宜先启。又,所愿不轻,若如来不加威神,将何以达?乞加神力,所以仰告”(已上)。

    准此文,先归佛有二由:一为报恩,二为加备。

    二义之中,今此偈文,言顺第二,意通二义。

    “归命”者,下文云“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止观》[](二)云“惭愧忏悔,以命自归”。

    《弘决》云“尽命无悔,故云以命自归”(已上)。

    《无量义经注》[]云“有心众生,以命为宝,一切宝中,命宝第一。今八万众,第一命宝,归实相佛,故云‘归命’”(已上)。

    《九品义》[]云“归身命于佛陀境”(已上)。

    香象《起信疏》[]云“‘归’者是趣向义,‘命’谓己身性命,生灵所重,莫此为先。此明论主得不坏信[],尽己所尊重之命,归向三宝,请加制述,故云‘归命’;二、归是敬顺义,‘命’谓诸佛教命。此明论主敬奉如来教命,传法利生,故云‘归命’”(已上)。

    《宗镜录》[](二十六)云“夫‘归’者,是还原义。众生六根,从一心起,既背自原,驰散六尘[],今举命根,总摄六情[],还归其本,一心之原,故曰‘归命’”(已上)。

    《大日经开题》[]云“‘命’名无量寿佛,‘归’者则能依人”(已上)。

    又,《释大衍论》[]释“归命”义,不似常途。

    然今“归命”,宗无判释,虽辄难辨,而《开题》[]真言[]教意,《宗镜》佛心[]宗义,并非今意。余师所释,可当今文,先师常存香象后义。

    “尽十方”者,佛僧所居。

    《起信论》[]云“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等(云云),与此意同。

    诸佛大悲,普缘[]苦者,苦者多故,设净秽土,化遍十方,故云“尽十方”,不同小乘十方世界唯有一佛。

    “法性[]真如[]海”者,就所归佛,举三身[]中,今则法身。诸经论中,明理异名。且《大般若》[]立十二法,谓“一、真如;二、法界;三、法性;四、不虚妄性;五、不变异性;六、平等性;七、离生性;八、法定;九、法住;十、实际;十一、虚空界;十二、不思议界”。

    又,《起信论》释真如体相[]云“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大乘止观》[]云“此心即是自性清净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复名法身,又称如来藏,亦号法界[],复名法性。如是等名,无量无边”(已上)。

    问:法身无所居,何云“尽十方”?故净影《大经疏》[]云“法身平等,实无栖托;示化有方,故云住耳”。

    答:法身身土[],其证非一,何遍云无?《普贤观》[]云“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已上),举一例诸。但虽理体无有方处,而遍十方。约所遍广,以能遍理,名“尽十方”。

    因问:理身、理土,有何差别?

    答:天台云“本有四德[]为所依,修得四德[]为能依”(已上)。此亦一往[],性前修后,既非同时,何成身土?

    又,《摄论》《金光明》[],理智二法合名“真身”,故以理智可辨身土。

    《法华论》意唯理名法身,故身土难辨(云云)。

    又,《唯识论》[](十)云“又,自性身依法性土。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已上)。

    《述记》云“即法身亦名‘自性身法性土’者,以属佛、法,相、性异故。以佛义是相,谓有为功德法所依故,众德聚义故,二身自体故。‘法’是‘性’义,功德自性故,能持自性故,诸法自性故。体为土,义为身”(已上)。

    《群疑论》云“虽知身土并一真如,夫‘如’者,不一不异。而言‘法性身居法性土’者,此以觉照性义名‘身’、法真理体名‘土’,是施设安立谛门说”(已上)。

    问:若言寂[]为土、照[]为身者,即成智为身、理为土如何?

    答:胜愿院[]云“不尔。此宗意者,寂照俱理。然言‘照’者,理自照也”(已上)。

    “海”者,海有种种不思议德。

    《华严·第二十七·十地品[]》云“譬如大海,以十相故名为大,无有能坏。何等为十?一、渐次深;二、不受死尸;三、余水失本名;四、一味;五、多宝;六、极深难入;七、广大无量;八、多大身众生;九、潮不失时[];十、能受一切大雨,无有盈溢。菩萨地亦如是”。

    《涅槃》(三十二)云“譬如大海,有八不思议,何等为八?一者渐渐转深;二者深难得底;三者同一咸味;四者潮不过限;五者有种种宝藏;六者大身众生在中居住;七者不宿死尸;八者一切万流投至,不增不减”(已上)。

    虽海有多义,而今用“一味”,以喻理一味。

    《菩萨处胎经》[]云“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证如反掌”(已上),亦可通余义。

    “报化[]等诸佛”者,明后二身。上举法身,今言报、化,此明所归佛三身也。故下文云“三佛[]菩提尊”。又云“过、现诸佛,辨立三身;除斯以外,更无别体”。

    “等”者,指上三身,故向上等;又三身是总,亦有四身、十身等无量身,故向下等(云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观经疏传通记(八)| 良忠上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rwc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