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儒家修身。
孟子第三十四课( 告子章句上十八~十九+ 观万物,悟心性,其揆一

孟子第三十四课( 告子章句上十八~十九+ 观万物,悟心性,其揆一

作者: alice1984 | 来源:发表于2018-09-10 13:33 被阅读0次

    9.10学习孟子第三十四课( 告子上十八~十九+ 观万物,悟心性,其揆一也),原文如下:

    告子章句上·第十八节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告子章句上·第十九节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艾婷的分享如下:

    闻 

    五谷是庄稼地里的好东西,但如果不成熟,还不如荑稗(ti 提bai败)。仁义也是在于是否"熟",如果仁德熟了,仁德就能显现,如果仁德没有"熟",只是一颗种子,也是不如荑稗。无形无相的仁与外面有形有相的万物相联系。

    到底什么是仁德义德?是否只要拥有仁德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一.孟子用五谷和仁德,抽象的东西需要具相的东西来辅助了解。天下万物,都有其规律,需要对万物的观察来体悟心性。孟子曰"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用水比喻人的德行,用天地间的物来代表人的心性。人性向善,水利万物,五谷比喻仁德,五谷成熟之后可以让人当作粮食。二.仁德与种子结合起来,什么时候种下仁德的种子,生根发芽,蓬勃生长,什么时候秋收冬藏?仁德的种子是从恻隐之心而来,人人都有的恻隐之心,本自具有的侧隐之心。仁德的恻隐之心,让人对好的事物想去追求; 贪欲之心让人对好的事物想去占有。把我们的心比作一方田地,有人为种下的种子,有本来就有的种子,仁德的种子原本就在我们的心田里,雨水灌溉,种子觉醒破开细胞壁,萌芽生根; 仁德处在不知道自己有仁德的封印状态,恻隐之心人之端也,恻隐之心的觉醒就是仁德的种子生根发芽的开始。三.闻,思,修。听闻经典,思惟义理,修行。思的过程是观察因果,观察事物的规律,所有事物都是在无常变化中发现人的痛苦,恻隐之心都萌发。觉察的心看万物,义开始显现,义德反馈到仁德,成为仁德的滋养,觉醒的力量越来越强,心转境,心转缘,是仁德生长的土壤。用仁德的觉察之心转换身边的环境和缘份。环境有顺境,逆境; 缘份有善缘,恶缘。顺境让人产生傲慢,奢侈; 逆境让人容易退缩,烦燥。当我们没有觉察时,心不会转境时,外面的压力会成为心的负担。当心念觉察时,开始会用因果去观,观到痛苦的无常,知道顺境逆境都是由因果导致,处于顺境不会傲慢,处于逆境不会烦躁,心能转境,能觉察,能平和,一觉二平和,心转境,转一次用一次觉,用一次仁,用一次义。四.同样面对环境,有些人被环境所沉溺进去,觉醒的人,因为环境而让自己吸收了养份,同一个世界,同一片蓝天,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环境所产生不同的结果。所有的顺境逆境都只不过是呈现出来的相。通过表面的善和恶深层次观察它的内在,做到从表面到内里产生认知,让自己的仁德吸收营养。心转境的过程是人觉察觉知的过程,转化缘的过程。五.仁德是内在生发的(内在的恻隐之心),多种仁德的种子,多多发芽,成熟,才能施惠众生。当觉醒的人越来越多,天下从蛮荒进入五谷丰登,天下大同。

    时时觉察一一仁德种子萌芽一一心转境,心转缘一一有养份,有吸收一一闻思修一一仁德的仁政产生,施惠万物一一仁德成熟的过程。每日阅读,书不仅是文字的书,自然界本来就是无字天书。多看自然,多内观自己,仁德的种子种植,滋养,成熟,结果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第三十四课( 告子章句上十八~十九+ 观万物,悟心性,其揆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sls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