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人物今日看点
【读史】赵括:一个可以比肩廉颇的将才

【读史】赵括:一个可以比肩廉颇的将才

作者: 张楠之 | 来源:发表于2017-01-10 13:06 被阅读0次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40万降卒遭到坑杀,直接导致赵国青壮年人口下降,国力衰退,从此再难与强秦抗争。这场战争的指挥官,秦国一方是名将白起,赵国一方则是著名的赵括,在其身后,还留下一个成语,叫作“纸上谈兵”。

赵括真的像史书和成语故事中说的那样,只知道夸夸其谈吗?

要想搞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看看他去世40年之后,一则与秦国大将王翦有关的故事。

公元前226年,秦王赢政准备兴兵伐楚,问诸将需要多少人方可一举灭掉楚国。大将李信说:“不过二十万。”大将王翦说:“非六十万人不可。”

秦王认为王翦这是上了年纪之后胆子变小了,“遂使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称病,回到封地频阳隐居去了。

第二年,即公元前225年,李信、蒙恬二人在楚国遭遇大败。秦王闻之大怒,也深感惭愧,亲自来到频阳向王翦道歉,希望王翦出山领兵伐楚。

王翦说,如果非得让我去,还是那句话,非六十万人不可。

秦王立刻同意了。

赢政的此番同意也是需要魄力的,因为,这六十万人几乎是当时秦国所有的家当了,王翦领着六十万大军一走,秦国内部基本上就空了。且不说一旦王翦谋反,赢政根本没有制约王翦的能力,即便不反,六十万人长期在外,粮草的长期供应也是个大问题。没点魅力,哪能下此决心?

临行前,秦王亲自到霸上饯行,王翦不谈打仗的事儿,却向秦王“请美田宅甚众”。

秦王说,将军此行一定大获全胜,缴获无数,到时寡人自会赏赐于你,现在急着要这么东西干什么?

王翦说,给大王您干活,即使有功,也难封侯,不如趁着现在您还器重我的时候,多要点田宅,也好给儿孙们留下点东西。

秦王听了仰天大笑。

这还不算完,王翦一路走,一路不断派人回来向秦王上书,前后凡五次,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秦王再多赐给他一些田宅。

有人不解,问王翦这么做是不是显得太贪了?王翦说,非也非也,咱们的大王素来多疑,现在“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如果我“不多请男宅为子孙业”,让他认为我是个贪图富贵而无其他野心的人,他恐怕是不会完全信任我的,到那时,我和一家老小恐怕都有性命之忧啊。

现在我们再将目光转回长平之战。

当时,秦国派王龁为将伐赵。打了几次遭遇战,赵军屡屡败北。于是大将廉颇采取守势,坚壁不出,挂起了免战牌。

廉颇这么做是有道理的。打仗比的不仅是兵强马壮,还有后勤,攻击的一方最希望速战速决,迅速打败对方并占领城池,既抚慰军心也补充给养。而长期对峙,一来不能从当地补充给养,二来后勤供应耗费巨大,三来士气必然低沉,于攻击方极为不利。

廉颇坚壁不出,就有挫掉秦军锐气之后再寻机反击的意思在。

不幸的是,赵王却是个急脾气,他觉得秦军陈兵赵境,如果不赶紧将其赶出去,自己连觉也睡不踏实,认为廉颇坚壁不出是被秦军吓破了胆,于是多次谴使到前线责备廉颇,命其出战。

谁知廉颇却打定了“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主意,赵王再怎么催,他还是按兵不动。

赵王一生气,便要临阵换将,于是,我们故事的主角赵括便登场了。

关于赵括,史书上是这么说的: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这里最中心的意思就是,赵括他爹赵奢认为赵括不能为将,否则必然亡军亡国。问题是,按史书上所说,赵奢的这番话是说给自己老婆听的,出赵奢之口,入赵母之耳,那么,别人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当然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别人是听赵母说的。

赵母是什么时候说的?是在赵王任命赵括为将,即将出征之前向赵王上书劝阻赵王时说的。

赵奢评价赵括的这段话,到底是真有其事,还是赵母编造的呢?

我们且看赵母接下来又说了些什么。

赵母说,赵奢当年为将带兵打仗的时候,“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现在呢,“今括一旦为将……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所以,这样的人不可能打胜仗,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去。

想想王翦临行前三番两次向秦王讨要田宅的事,赵括的目的是不是就一目了然了呢?

要知道,长平一战,赵国四十万大军悉数被坑杀,搞得赵王境内几乎再无十六岁以上的男人,赵括带走的可是赵国所有的大头兵啊!如果他不给自己多置买田宅,赵王会信任他吗?

如果仅仅为消除疑虑也就罢了,多买田宅就是了,可是,为什么赵母还要极力把赵括说得那么无用,劝阻让他为将呢?

而且,不仅赵母,连蔺相如也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原因是,包括赵括本人在内的所有明眼人都知道,此时的赵国根本不能主动出击,廉颇坚壁不出的战略才是最佳战略。而赵王之所以派赵括去取代廉颇,就是要变坚壁不出为主动出击,出动出击必败!

所以,那段赵奢评价赵括的话,十有八九是瞎编的,而且编剧还有可能不是赵母,而是赵括自己。

对于赵括来说,应对眼前的困境有上下两策可用。

上策,就是发动大家都说自己很烂,不堪为将,别人说了不管用,就让自己的老妈上,反正把自己说得越烂越好。这倒未必纯粹是为自保,为赵国江山社稷考虑,也只有这么一个办法了。

下策,就是在上策不起作用、赵王坚持要派他出征的情况下,以“有言在先”为由,让赵王承诺不搞连坐,避免将来因自己兵败而连累一家老小。所以,赵母在一番痛陈之后,说“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

结果自然不出赵括所料,赵军一出击,便被偷偷换白起为将的秦军围困,最后赵括被杀,四十万降卒则被活埋。

如果在用赵括换了廉颇之后,战略保持不变,仍然是坚壁不出,结果会是怎样?

结果应该是,赵军未必会败。因为,在被秦军围困之时,赵军粮道被断,“食绝四十六日”,秦军仍然难以攻破赵军营垒。如果赵括不善于防守且善于团结士卒、鼓舞士气,怎么能坚持这么长时间呢?

可惜的是,历史没给他机会,一个原本可以比肩廉颇的大将,却死在了领导的盲动之下,徒留笑柄,可悲,可叹。

������

相关文章

  • 【读史】赵括:一个可以比肩廉颇的将才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40万降卒遭到坑杀,直接导致赵国青壮年人口下降,国力衰退,从此再难与强秦抗争。这场战争的指挥官...

  • 长平之战始末(七)

    04 赵国临阵换帅,赵括取代廉颇 话说赵王听信谣传,嫌弃廉颇老矣,而赵国也耗不起了,于是打算让赵括为将换下廉颇。 ...

  • 读史·赵括

    赵括纸上侃伐攻,马服犹然莫可争。 可怜胶柱鼓瑟日,卌万雄兵尽被坑。 冬日寂寥,忆长平之战赵括事。有以思! ...

  • 勇气与毅力

    中午读了史记蔺相如列传,里面有蔺相如,廉颇,李牧,赵奢,对了还有赵括,印象最深的是蔺相如和赵奢,蔺相如面对秦王可以...

  • 4月30日 廉颇的结局

    廉颇的后半生:不得志。源于赵王的昏庸!赵王的昏庸直接导致灭国。 赵孝成王时,因为赵括失败,廉颇被启用...

  • 长平之战中连犯三错,刘伯温如此评价赵括:他的智商还不如一只豺

    近来很多人为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喊冤,甚至别出心裁地贬低廉颇而把赵括吹捧成了战国名将。这其中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赵括...

  • 长平之战中连犯三错,刘伯温如此评价赵括:他的智商还不如一只豺

    近来很多人为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喊冤,甚至别出心裁地贬低廉颇而把赵括吹捧成了战国名将。这其中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赵括...

  • 喋血长平纪录片

    概览: 时间:战国末年 国家:秦、赵 人物: 赵惠文王(去世)赵孝成王(儿子上位)武将:廉颇、赵括 秦:秦昭襄王,...

  • 不会活学活用,读书可能送命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之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军事理论张口就来。公元前259年,秦赵两军对峙长平,廉颇派赵括领军作...

  • 打酱油

    赵括:纸上谈来不尽兴,让我试试行不行。 赵王:给你试试也可以,你比廉颇讲道理。 廉颇:老夫三关守三年,尔曹兵败一两...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史】赵括:一个可以比肩廉颇的将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tmk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