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秋兰
第23个月的儿子开启了语言天才的模式,成为最勤奋的模仿者。
儿子听到什么,都会重复着说一遍。尽管有些字说起来有些吃力,碰到一些长句,咬字也不够清晰,但执着地讲出每一句话,且要让身边的人都知道他在说什么。当对方没有对他说出的话做出回应时,他再次重复一遍,提高音量,甚至凑近跟前,贴到对方耳朵那里再说一次。
有一次,先生教他说古圣先贤的名字,儿子跟着读“孔子”“子路”“颜回”“屈原”等,念得最标准的是“杜甫”和“杜牧”。先生给他背诵精彩的古文片段,儿子逐字逐句地跟读,读了《大风歌》一半、《阿房宫赋》半段、《论语》数则。
儿子会把自己看到或感受到的说出来。比如看学生们跑操,他会鼓掌说“欢迎欢迎”或“加油加油”;扔完玩具,再一个个找齐,发现有些扔到角落里了,会说“找不见”;看到红萝卜,抢着说“妈妈夹,家润吃”;奶奶帮他穿鞋子,会说“谢谢奶奶”;看到好多学生在后门那里扎堆买盒饭,他指着那些人说“好多人,好多哥哥姐姐”;当挂完手机来电,他会根据性别来跟对方告别,是男声就会说“叔叔再见”,是女声就会说“姐姐拜拜”。
还有一次,先生定了早晨五点钟的闹钟起来做花卷,我陪着他睡觉。六点,可能是被厨房的香味吸引,儿子睁开眼睛,说“爸爸做馍馍”,然后要我给他穿衣服。
儿子敲门,爷爷奶奶已经在吃了,儿子指着说“爸爸做馍馍,奶奶吃馍馍,爷爷吃馍馍,妈妈拿,家润吃”。显然,他已经会把自己看到的说出来连成一个完整的意思了。
儿子认识了月亮,晚上望着天空,会说“月娘”。当乌云挡住月亮时,会说“乌云,挡,挡,挡”。当月亮又一次出来时,用手指着“月娘”。奶奶告诉他“太阳月亮不能用手指着,这是民间讲究”时,他似懂非懂偏过头,上半身与地面平行,纵身一跳,说“月娘,摘不到啊”,他要跳起来摘月亮。
平时,儿子总爱说:“妈妈,我们跳舞啊!”“妈妈,上来,滑滑梯。”“妈妈,耶!”“妈妈,走走走,花朵,白云啊。”“妈妈喂饭,不要爸爸喂啊。”“妈妈,看,天上,飞机啊。”“妈妈,下雨了,我们回家啊。”他常在话语背后加个感叹词“啊”。
有一回去市里看姐姐刚出生七天的儿子,一走进房间,儿子看见宝宝睡着了,立即说“弟弟在睡觉啊”,儿子辈分大,应该叫宝宝为“外甥”,可他不懂“外甥”是什么,仍然反复说着“弟弟在睡觉啊”。
他会念一些卡片上的字或图片上的动物名称。他熟悉的,会止住我的嘴巴,提醒“妈妈,不要说,家润自己念”,然后一边翻着图片一边说着“老虎”“毛毛虫”“骆驼”“仓鼠”“玉米”“饼干”“斑马”“大象”“犀流(牛)”“豹”。
和亲戚打电话时,他清晰地喊出“尕姑姑”和“大姑姑”。看到我们下班回来,他立马高声喊着“爸爸妈妈”,然后给我们汇报他去看金鱼,由爷爷陪着,摘了好多花朵,和哥哥姐姐在滑滑梯。
儿子喜欢吃包子,先生有一次竟然在凌晨三点多起来包包子,儿子在地上踮着脚尖说“呀,馍馍”,伸手抓着要吃,我说“要熟了才能吃,现在是生的”,儿子重复一遍:“馍馍,生的,生的,不能吃。”我教他怎么包包子,他却要跟我抢手里的馅,我只好拿一小片面皮给他揉捏。
儿子站在案板前,眼睛刚好能够看到案板上面,不时还掂一下脚尖,或是抱着我的腿,说“妈妈抱”。
儿子越来越黏我,每天早上一睁开眼如果没有看到我在他身边,就会哭着说“找妈妈”,硬要往床下跑。
儿子会关心人了。有一天,我把他的旧衣服放到书房的顶柜里,端来一条板凳。当我正要把衣服和多余的被子放到顶柜时,坐在床上拿着粉笔画线条的儿子说“妈妈,小心哦”,连续说了两遍。我连忙回应他“好的,妈妈会小心的,谢谢家润提醒”,他接着说“好好”。还有一次,我去班上查看学生们的晚修情况,回来时看到先生抱着儿子,儿子看到下台阶的我说“妈妈,小心哦,天冷,戴帽子”,并指着他自己说“家润也戴帽子”,先生笑着说“家润怎么不提醒爸爸小心走路呢?”他马上说“爸爸小心哦”。此时儿子手里拿着馒头,正往嘴里送,我问“家润,爸爸做的馍馍好不好吃?”他笑着说“爸爸做馍馍,好好吃”。我说“给妈妈吃一口吧”,儿子偏过头,手抬起来放到肩膀后边,显然不给我吃。只见他把馒头拿到爸爸嘴边,说“馍馍爸爸吃”。
23个月的儿子长大许多。他知道有蚂蚁的地方不能去,会咬痛皮肤;知道有水的地方不能坐,会把裤子和鞋子弄湿;知道下水道很臭,不能久呆;知道上二楼乒乓球室能在竹凳上看窗外的车来车往,懂得把凳子换个方位看风景,累了就说“妈妈,回家睡觉啊”。
儿子成了我们的播报员和导游。在外面玩,到了哪里,看到什么,应该往哪里走,他会安排好并描述给我们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