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次去逛衣服店,这里看看那里瞅瞅,难免要将衣服架子晃动几下。
而你每次走后,店员一定会去到你刚才晃的地方整理,仿佛刚才你弄乱了许多。
其实有时候,你可能压根就没有去触摸那些衣服,但只因你从那些衣服面前经过,他们也一定会去整理。
每次我看到这一幕,我都觉得他们在告诉我:这里不欢迎你。
2)
听宁在全校教师大会的研学分享。
欣赏她的梳理,相当专业,且也做了对比,很中肯。
只是在看了她罗列的学生行为时,那种深深的“公民道德”意识感再次强烈触动我:中国人,真的就这么丢脸吗?
也许又会回到教育的打假问题。孩子们研学前,要做好几次培训,难道说那些培训一点都没有起作用,还是说我们培训的都是善于“纸上谈兵”的人?
今天说到我们学校要专门弄一个“交通安全”体验区。这个是很有新意,把社会融入学校,或者说是一门课程,我都同意。
我只怕我们培养的都是可以在非正式场合挣高分,却在正式场合丢脸的人。
3)
上周末遇见一个亲戚家的小孩,读五年级。
初次见面,大人问他为什么不和我们打招呼。他说他嘴巴疼。
吃饭时,大人让他开啤酒。他说他手疼。
哈哈,有一类小孩子抵触不想做的事情的借口是身体的疼痛。
后来和他聊天,发现他并不是嘴巴疼,要是嘴巴疼还能我聊天?他也并不手疼,因为在他爸爸严厉凶了几句后,他还是乖乖地打开了几瓶啤酒。
这身体的疼痛的确是借口。
本来开始他还算是在侃侃而谈,而当我告诉他我是老师时,他几乎就不怎么回答我了。
老师这个身份对于小孩子来说是有些可怕吗?
4)
昨天早晨公交车上。我坐在反方向的位置上。因此我的对面会有座位。
中间上来一对母子,他们分开坐在过道两边,那个两岁左右的男孩坐在我对面,而他的妈妈坐在另一边,在忙着照镜子或者自拍。
看他有神的大眼。我便盯着他看,面含笑意。他也看着我,但很明显他很不习惯,叫了一声“妈妈”。他妈妈并没有搭理他,还是在看手机。
我继续面含笑意盯着他。他由不习惯变为慢慢接受,有些不好意思的神情,但也慢慢流露出笑意。这样的交流,挺好玩。
我下车了,他却有些恋恋不舍。一直随着我的移动转动着他的身体,想要一直看着我。而他妈妈在旁边吼他:“坐好。”
他妈妈哪里知道,他的儿子刚才经历了一次眼神交流,那眼神是充满善意的。
这善意,小孩子敏感地捕捉到了。
5)
对重要的人才有情绪。这是敏说的话。
昨天数学课,布置做课堂作业。为了让自己有事可做,我便让孩子们遇到问题来问我,我还专门问了他来问问题。他飞快地答应,但迟迟没有行动。
这中间,孩子们都很安静,他也很安静。我又叫了他两次,他也只“嗯”,但还是没有行动。我以为他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到他位置上去亲自过问。等到孩子们都在交作业时,我看他好像无所事事,于是再次让他先把作业拿给我过目。他像模像样跑去孩子们交作业的地方,我以为他已经交了,他找了一会,回来两手空空。当时我在处理别的事情,也就无暇顾及。
其实就隔了几十秒,等我看到他时他已经拿着跳绳,准备“逃离”作业现场,已经跑到了教室后门。我几乎是“歇斯底里”喊他的名字,但他装着没有听见,只顾跑。幸好,正从教室后门路过的严老师看到了我的“状态”,也听到了我的声音,马上帮我叫住了他。他才悻悻地回来。
我只好说我今天这个“恶人”当定了。结果,他压根就没有做课堂作业。因为他说他没有作业本,显然,这个理由并不能构成理直气壮不写作业的理由。
我肯定有些生气。因为我觉得我对他是尽心尽力(虽然后来反思我的行动还是欠缺了一些),但他压根不放在心上,几乎是处于逃避的状态。所以,接下来的体育课,他只好“委屈”自己将作业写好,且得到我的检查才过关。后来,他说他压根就不想上体育课。这种说词,我只能反问他拿着跳绳跑得飞快还说不想上?
今天,批阅家庭作业。又没有看见他的,亲自问他,他很肯定地说交了的。我让他去给我找来,直到现在,我还是没有看见他的作业。对于他,我的情绪只能是缓慢地焦虑,除此之外,我还能干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