姣好的面容、慈爱的目光,雾鬓云鬟、环佩珊珊……在中国,菩萨是富于神性的美人。
但是,菩萨初到中国时并非如此。后面将用两篇文章的篇幅,介绍中古时代的菩萨形象,看中国“美神”的诞生。
佛教东传的同时,带来的不仅仅是宗教信仰,还有宗教艺术。自从公元3世纪末开始,新疆克孜尔一带的古龟兹人民开凿佛教石窟,此后佛教经由西域传入中原。当汉地官民开始为他们痴狂的信仰修造石窟、建造寺院、请求西方释迦的庇佑之时,佛教艺术也开始了它在中国的旅程。
为了便于理解,需要做一个笼统的介绍。
宝冠裙帔,是中古时代菩萨服饰的基本样式。菩萨的服饰是印度贵族服饰的再现,宝冠上装饰花鬘宝缯,高髻披发,上身披络腋或帔帛,下着裙,赤足,戴臂钏、项圈或璎珞。正如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
“男则绕腰络腋,横巾右袒。女乃襜衣下垂,通肩摠覆。顶为小髻,余发垂下……首冠花鬘,身佩璎珞。”
“花鬘宝冠,以为首饰;环钏璎珞,而作身佩。”
中古时代,菩萨穿着古印度人的俗装,仅以头光、莲台表示神性。
释名
宝冠,唐以前的菩萨形象,大多束髻戴冠,宝冠者,谓以七宝镶成之冠。菩萨的冠饰还有日月冠、化佛冠、植物纹冠、火焰纹冠等等。这些冠有的能指出具体意义,如早期戴化佛冠的一般是观音菩萨;但是大多数难以明确所指身份。
花鬘、宝缯,都是华丽的冠饰。
璎珞是由宝石珠玉镶嵌、串联而成的串饰,戴于颈上,短者环绕颈下,长者垂至胸腹前,甚至结成珠网垂至腿间。
臂钏是戴在手臂上的饰物。
裙,有时被称为“羊肠裙”,与僧人法服中的“裙”类似,玄奘记载音译名为“泥缚些那”,“泥缚些那既无带襻,其将服也,集衣为襵,束带以绦。”这个记载很写实,表现为贴着两腿密集下垂的裙褶。所谓“集衣为褶,束带以绦”是用一整块布帛折叠出褶皱,向前合围而成。
敦煌275窟,交脚弥勒菩萨络腋,这个词语是就其披挂方式而言,即披挂左肩、穿过右腋、缠绕上半身。往往在前胸处打结或垂下带尾。有时,一些学者称“天衣”、“帔帛”、“披巾”,指代身上缠绕的长条形布帛,和“络腋”是同一物。在唐代,世俗女性也披帔帛,但是不像络腋那样缠绕身体。
络腋介绍过中古时代菩萨服饰的基本概念,接下来就来看敦煌莫高窟北朝到唐代的菩萨像。诚然,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石窟并不是中国佛教文化中心,但是它是开凿历史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类型最为齐全的石窟,而地处中原的大多数佛教艺术所在地却随着改朝换代、城市重建等难以完整保存下来。
北朝:来自异域的神祇
这时的菩萨服饰,主要可以拆分为冠+络腋或帔帛+裙+项圈或璎珞+臂钏几部分,均为赤足。这是菩萨“宝冠裙帔”装束的最初模样。从面型和身段来看,此时菩萨面相近似男性,身材宽厚。“三面冠”特征明显。配饰比较简单,项圈、璎珞并不繁复。整体形象朴拙而庄严。
432窟,胁侍菩萨身上披挂的络腋或帔帛的披挂多种多样,往往使人眼花缭乱,下面列举几种:
(1)斜披。
260窟,供养菩萨(2)胸前双层下垂,末尾搭在臂弯上。
297窟,胁侍菩萨(3)向前披覆两肩,在胸前交叉成“X”形并打结,末尾搭在臂弯上。
432窟,胁侍菩萨西魏时期的莫高窟432窟的中心柱北向龛外东侧的一尊胁侍菩萨,穿着与汉地官员一样的有袖长袍,束腰带,足蹬方头履,有项圈和披帛。披帛在胸前交叉穿璧,搭在两侧臂弯。西魏时这种身穿汉式衣装的菩萨昙花一现,没有延续下来。
总体而言北朝菩萨这些男性的面容和目光,似乎不够柔美、不够慈爱,并不同于我们对菩萨的一般印象。我们熟悉的观音菩萨、送子菩萨等许多菩萨形象,实际上直到明清才逐渐形成。
北朝之后的隋唐时代主要是完成了菩萨面容的女性化,在此基础上才有宋元以后慈航普度三千界的诸般变体,她们如画中仕女一样衣佩玲珑、娴雅而静默地注视着世人。敦煌莫高窟隋唐菩萨像见证了从异域神祇到中国美神的过渡,而这一过渡阶段情况如何,留待下次文章介绍。
文:三桃一木|风雅与风尚 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