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月,乔布斯作为非正式的兼职顾问入职苹果,他似乎知道自己将会掌控苹果。在当月的Macworld大会上,欢迎乔布斯的震耳欲聋的掌声超过一分钟。当时,苹果公司的市值不足20亿美元。
乔布斯回到苹果时,并非像后来那样泰然自若。他反复犹疑,甚至请教前辈,最终从自己的内心得到答案。
这个过程我略微能体会一二。当我们为指尖儿寻找定位时,我们知道我们做的事情有价值,但价值在哪里,我们的初心在哪里,未来又在哪里,我们不断地梳理和发现。中间我们一次次地修改、删除,不断地回到起点,但当我们想清楚了,却发现未来就是一条直线,干干净净地在那里。在第一个阶段,是因为爱,你知道你必须留下来;而到了第二个阶段,方向清晰起来,那么就大干一场吧。
回到乔布斯。如果说第一阶段是经验和教训,那么第二阶段,乔布斯的创新方法论已经成型。我认为,最早回到苹果后的纠结选择,以及巨大的压力,让乔布斯真正地成熟了。他开始上升到了更高的视野和境界,去看待苹果的发展。这让苹果和乔布斯都受益匪浅。
我曾经说过,乔布斯并非智商和情商过人。但乔布斯胜在视野。
如果说在同一维度下,智商和情商都可能找到各自胜出的方法,那么视野就是超越它们,在更高的维度,对对手进行精准打击。
也就是说,当其他人在谈解决问题的若干种方案,以及怎样最好最快捷时,乔布斯可能会告诉你那些看起来能很快完成任务的解决方案是“狗屎”,因为乔布斯的视野超越了现在。他用视野和战略定下的格局,让对手根本无法还击。就如同二维时空的人与三维时空的人对垒。
视野一定来自长时间的思考、不断的复盘推演和持续的逻辑训练。在拯救苹果的巨大压力下,乔布斯终于把过去的经验教训融合在一起。经过20年的起落打磨,乔布斯的方法论开始发挥作用了。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将重点呈现他的视野和方法。需要再次说明的是,乔布斯不是神。苹果创新的成功并非因为苹果人都是天才,而是因为他们在实验室里打磨和失败的次数远远超过了其他人。即便这样,苹果也只是在成功的概率上,超越了普通的科技企业。苹果失败的产品几乎和成功的一样多,这是创新的代价——未来5年以内,没有创新的平庸企业,就会被贴上失败的标签。
乔布斯回到苹果以后,第一件事并非研究创新产品,而是要重塑企业文化。在这期间,乔布斯做出了几个非常重要的决策,这些决策每个人都能做到,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去做。
1. 做正确的事: 把CEO吉尔·阿梅里奥和董事会赶下台。
阿梅里奥选择了收购NeXT,把乔布斯带回苹果,但当时仅仅是顾问的乔布斯选择了让阿梅里奥下台。
“这个家伙是我见过最差劲的CEO,”乔布斯告诉苹果董事会主席、杜邦公司CEO伍拉德,但他挂了电话就后悔了,“我想,我刚刚可能做了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就在苹果董事会把阿梅里奥赶走,而苹果还没有找到新CEO的时候,乔布斯又对苹果董事会发难:“我将有成千上万个困难决定要做,如果你们不支持我,我注定会失败。”他告诉伍拉德:“我要董事会全部辞职(除了伍拉德)。”其中,包括迈克·马库拉。
每个人的成长中,都有父亲的影子。当有一天,你对父亲说,交给我吧!你就超越了设定的局限。这也是我认为乔布斯在那一刻成熟的原因之一。
我不认为做这个决定是很容易的事。但在乔布斯看来,这是正确的事。就算是有恩于自己,也不能就这样容忍错误。更何况,整个过程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交易本身不存在施惠与否。
即便明知是正确的事情,还是有很多人不会去做。因为我们常常会碍于社会人情等层面的事。
乔布斯把苹果当成孩子——如果你不够爱,你不敢这样去做。这种果敢和坚决和过去的乔布斯实际上全然不同。
2. 听从自己的内心: 艺术家的指引。
乔布斯在纠结是否全身心拯救苹果的时候,就开始找一系列他尊重的人进行讨论。这时,他的行动力展现无遗。例如,在一个星期六的清早给英特尔传奇人物安迪·格鲁夫打电话,列举好处和坏处(完全像一个犹疑不定的人)。说到一半,格鲁夫说:“史蒂夫,我才不在乎苹果会怎么样。”但是,乔布斯发现,他真的在乎。
关于乔布斯为何没能立刻披挂上阵,当时的CFO弗雷德·安德森认为,乔布斯不想做注定失败的事情,“(乔布斯)想评估一下苹果是否可以被拯救”。
不过乔布斯并不这么认为。“当人们认为一位艺术家已经取得成功的时候,那也是这位艺术家真正认清自我的时候。如果一位艺术家一直冒着随时可能失败的危险,他才是真正的艺术家。迪伦和毕加索就是经常冒着失败的危险。”乔布斯说,“当然,我不希望自己失败。……我必须考虑一下这对我的家庭、我的声誉到底有多大的影响。但我决定不在乎重新选择的胜败得失,因为这是我乐于从事的事业。如果我努力了,最后却失败了,我也还是会努力的。”
乔布斯也犹豫过,但最后他还是听从自己内心,做出真正艺术家才会做的选择。我也由此意识到,艺术家们最伟大的作品是他们自己,这是真正的艺术。
3. 与微软合作: 了解过去,以及完善生态。
乔布斯选择和微软合作,接受微软1.5亿美元的投资,苹果把Mac的图形界面等授权官司了结,微软为苹果提供Office等办公系统。
这是一个非常艰难,也非常成熟的决定。苹果需要办公系统重返主流市场(苹果后来也决心补齐这一块短板),而且需要向前看。这里可以看到乔布斯的思想已经和第一阶段完全不同。年轻时,他可以去叫板IBM;现在,乔布斯可以和宿敌握手言和。
乔布斯已经意识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更意识到自己的创新模式需要持久的动力去推进。尽可能地让母舰安稳下来,才有可能拓展新的领地。
和过去做一个了断,才能向前看。与其在过去缠斗,不如超越过去。而且,有时与敌人共存,是为了在更高维度击败对手。
4. 向狂人们致敬: 有梦的人,会被唤醒。
只用了一个短片,乔布斯就向苹果员工证明了,苹果会重塑辉煌,这是智慧。就凭借这一洞察,乔布斯做CEO就当之无愧。
乔布斯发现,苹果缺失的是激情、创造力,这些天才和狂人们,现在已经习惯了当“失败者”,连现在的苹果中流砥柱乔纳森·艾夫都心灰意懒准备离开,而库克当时还没有来。
乔布斯制作了广告《致狂人们》,让每个人苏醒,然后产生共鸣。无论好坏,每个来苹果的人都是曾经有理想的。但是后来理想哪里去了呢?我们在这里被嘲笑,还有一个头吗?乔布斯自己何尝不是被放逐荒野了那么久。所以他知道,如果你坚持理想很久,而且这条路蜿蜒又漫长的话,你就会被嘲笑。
但如果这是为了你要改变世界的理想,经受嘲笑就是值得的。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改变世界的人,才能够改变世界”。
当一种创新的方法20年都没能证明成功时,乔布斯的坚持被看成了一个笑话。媒体人不厌其烦地翻开乔布斯的老皇历。我清楚地记得媒体嘲笑苹果不分红是“因为乔布斯此前公司濒临破产、没有安全感”;嘲笑iPod只有白色和黑色是“因为乔布斯读书不多,害怕别人笑话他没有品位”……
通过这四步,乔布斯让已经蒙尘的苹果人开始意识到,自己过去的被排斥、被诋毁,是因为商场上的失败,但并非自己梦想的失败。改变世界的梦想没有实现,不见得我们的努力没有价值。只要继续坚持,梦想就是由这样的狂人们实现的。那么,别人怎么看又能怎样呢?
在那个时候,乔布斯受到的质疑和后来库克受到的质疑一样多。乔布斯远离媒体,不去回应。同样,库克也学会了面对质疑。2015年3月,库克表示他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 回应质疑者的最佳方式就是学会忽略他们的存在。
用了四招,乔布斯就宣布苹果回来了。虽然有成千上万个决策要做,但乔布斯自信而且强大,他如庖丁解牛,恢复苹果的初心以后就准备重塑苹果的愿景。
但是,这时的乔布斯也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当发布会上宣布和微软合作时,比尔·盖茨的脸——来自西雅图微软总部的卫星连线——出现在巨幅屏幕上。“那是我有史以来最糟糕最愚蠢的舞台设计。”乔布斯说,“(这种设计)让我看起来渺小,让苹果看起来渺小。”这种视觉效果和公共关系方面的失误,乔布斯吸取教训,从未再犯。
你看,乔布斯并非一开始就凡事做对,但他像艺术家一样勇敢向前,然后从自己身上学习。未来,没有学习和自省能力的人,无法成为企业家。
本节同样需要更正大家对乔布斯的一个误解: 乔布斯并非不近人情。
他非常了解人性,所以才会做出伟大的产品。至于那些以讹传讹的故事,不过是表明乔布斯对于平庸没有耐心罢了。那些伤害都来自平庸者的自我诋毁,而非乔布斯的否定——当伟大的导演拒绝一个平庸的演员时,还需要考虑说辞来让对方好受些吗?恐怕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浪费。
举个例子。乔布斯为了能拯救苹果,解散了原来的董事会。辞退了像他父亲一样的精神导师迈克·马库拉。然后他前往马库拉家中予以说明,并且请教如何建立一家长盛不衰的企业。马库拉说,长盛不衰的公司都知道如何重塑自我。“你必须重塑公司,”马库拉说,“你必须像蝴蝶一样破茧蜕变。”
我们比较容易承认行为上的错误、过失和缺点,而对于思想上的错误、过失和缺点则不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