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曾经在《水调歌头 重上井岗山》中写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如今,我也借用他老人家这句话作为本篇的题目,抒发一下自己对西山公用事业发展的感怀。
一、青春岁月
我是1982年毕业分配来到古交矿区建设指挥部工作的,在设计处从事水暖设计工作整十年。当时,设计处主要负责古交矿区各矿工人村设计,也许是巧合,和我后来从事的后勤服务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矿区正处于大干快上的建设高峰,设计任务重,技术人员少,在设计处工作的十年可以用日以继夜四字来形容,我也于1987年佩戴上别人认为是具有知识分子形象的近视眼镜,度数也由刚开始的100度逐步加深到现在的接近深度近视,眼镜的“年轮”与工作年限呈正比关系。十年间,我参与或主持设计项目100余项,遍布古交矿区各个角落。1988年,我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参加了古交矿区供水、排水工程(简称两水工程)建设,兼任质量监督员,主抓工程质量管理工作。记得当时古交至汾河水库还没有正式道路,前往供水工程建设工地只能沿着汾河滩自然形成的所谓道路前往,坐在车里上下颠簸、前仰后合,颠得胃疼。车到目的地后就返回古交,我们自带干粮、水壶,开始了一天的现场施工质量检查,并于天黑前赶到相约地点乘车回家。供水管线位于汾河河岸,逢山开洞、遇水下穿,荒山野岭、人迹罕至,条件十分恶劣,好心的当地人曾数次提醒我们,沟里有狼、不要单独出行,好在我们福大命大、安然无恙。因管道施工沿线地质状况复杂,沿途经过土壤、沙土、沼泽、岩石地段,好多施工方案均得在沟槽开挖后才能最后确定,我们与设计、施工单位一道,共同研究,攻克了许多技术难题,使工程能够正常开展。鉴于预应力钢砼管从河北、阳泉等地制造厂家长途拉运以及安装过程中容易产生永久缺陷,影响工程质量和寿命,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我们对管道进行逐根检查,杜绝使用残次管道。并在管道安装就位后,戴着头灯、半蹲半爬地钻入管内再次逐根检查,总计四十多公里,共发现两处安装过程中造成的管口破损、影响质量的严重隐患,责令施工单位返工处理。在工程竣工后举行的庆功酒会上,施工单位十三冶十公司的宫海长经理握着我的手说:谢谢你,小刘。如果没有你们的严格把关,使隐患提前得到排除,哪有全线评为优良工程的可能。他发自肺腑地说道:我们的施工人员刚开始发现你们钻入管道,心里就发起毛来,生怕检查出什么问题来,返起工来特别费劲、代价太大。不过,你们的行动也督促着我们放弃侥幸心理、加强自查自纠,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体系更加健全,提高了施工管理水平。相拥一抱泯恩仇,一切尽在不言中。根据管道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总结并撰写了论文《管道施工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了施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尤其是其中关于沼泽地施工管道预压重、防止漂管的技术措施,受到业内同仁的高度评价,被相关杂志、学报多次刊载。矿区排水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也大同小异,并与当时的项目负责人、太原市政总公司二队副队长王拴和(后任市政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等同志结为至交,并在今后的工作中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配合。
网友评论
注:夜车中——加班设计画图、还有新婚之夜的ヽ( ̄ω ̄( ̄ω ̄〃)ゝ、嘿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