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今日看点连载小说
说《史记》(35)||被赶走的君王

说《史记》(35)||被赶走的君王

作者: 李知一二 | 来源:发表于2017-02-06 16:19 被阅读109次

    【目录】

    【上一章】

    再这样下去,周朝王室衰败。不管是召穆公还是芮良夫都是对这样的改革方式极力反对的,因为给他们这些贵族带来了很多的坏处。平民百姓因为不能吃饱穿暖,所以也很是苦恼。只有周厉王一意孤行,然后他就遭到了整个贵族和百姓们的反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民怨越积越深,终于到了决堤的时刻,周厉王三十七年,大家一举开始反叛,这是自己国家的臣民反叛,并且不约而同的一起来搞。我觉得这件事情一定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平民百姓需要有一个带头的人才可以团结在一起,自发组织起来的可能性并不大。我认为应该是以召穆公和芮良夫为首的贵族派带领大家一起反抗的。就算不是召穆公和芮良夫,肯定也是以周朝的王公贵族为首,换作是其他人根本就团结不起来那么多的人。其实在那个时候,反叛的人仅限于在国都居住的居民,比一般的平民百姓要高一个档次,周朝的时候在国都居住的人都有一定的权力,称之为“国人”。王公贵族加上平民百姓,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在这个时刻,周厉王真正的害怕了,逃到了彘(zhi),也就是今天的山西霍州,史称“彘之乱”。

    这些国人暴动起来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周厉王,给他点儿颜色瞧瞧,甚至到了想杀掉周厉王的地步。可是周厉王逃走了,虽然周厉王逃走了,但是还有他的儿子嘛!于是去找他的儿子,这个时候,周厉王的儿子,也就是太子姬静,躲到了召穆公的家里。让国人知道了以后,包围了召穆公的家,要求将姬静交出来。召穆公告诉大家,我以前教育过周厉王,可是他不听我的,所以才让大家这么愤怒,但现在如果我把太子交出来,周厉王会不会认为是我害的,这样又要把仇恨加在我身上了,我觉得我不能害了太子,你们就用我的儿子代替太子吧!于是把自己的儿子交了出来,从而保住了太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召穆公也是个性情中人,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如果他相当君王,完全可以把太子交出来,可是这样,祖祖辈辈的基业将会毁在他的手上,他不能当这个坏人。因为周厉王出逃在外,太子静不能登上王位,而周厉王又不敢再次称王,所以一度造成了朝政混乱的情况。这样的背景下,卫武公,也就是卫国的国君,带兵赶到了都城。意思很明显,就是来商议一下以后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召穆公于是带领周厉王的旧臣请卫武公代行执政,由自己和周定公辅助,周定公是周公旦的后代,按说周厉王时代应该是由召穆公和周定公来当相国,辅助周厉王的。

    其实卫武公要的只是一个名分,因为卫国是周朝最亲近的一个诸侯国,卫武公也不会每天都待在都城里跟这些人讨论国家大事之类的,他还有自己的诸侯国需要管理,实际上的执政者是召穆公和周定公。史书上对召穆公的记载很多,可是对周定公的记载却少的可怜,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确立了这样的行政制度以后,周王朝再一次的归于平静,历史上把这一个事件称之为“共和行政”,把这一年称之为共和元年,自此以后,我们的历史纪年再也没有断过,我们国家的历史也有了确切的纪年。所以共和行政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好处,比起以前的连蒙带猜加上出土文物验证之类的要好得多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到现在依然对“共和行政”到底是谁执政一直都有争议,主流是认为召穆公和周定公,因为《史记》记载下来的是召公和周公执政。经过后代的推断,认为周公说的就是周定公。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共和行政指的是共伯和干政事件,认为共伯和才是那个代行天子执行政事的人物,共伯和指的是共国的国君。还有人认为共伯和其实就是卫国的国君卫武公,在周厉王三年的时候就已经在周厉王身边任职了。甚至有的认为,共和元年都是有错误的,因为在2003年的时候出土了一件世界级的文物,那就是逨(lai)盘,上面有铭文,记载了周厉王之后就是周宣王,对于共和行政一事还有共和元年没有记载。所以这也造成了后世的一些争议,但是现代依然还是认为共和行政的存在和共和元年的确立,可能周朝的时候一些铭文也迫于压力不能记载下来吧!

    现在的周王朝已经形成了两位执政者共同执政的局面,在十四年之后,史上第一位改革家,造成国人暴动,朝政一度混乱不堪的周厉王,死在了他逃亡的地方彘。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其实在这十四年里,周朝的朝政也是比较混乱的,根本就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体系,两位执政者加上这些个同姓的诸侯国共同管理,风雨飘摇,很是混乱。在周厉王死后,由当时召穆公保住的太子姬静继位,也就是周宣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史记》(35)||被赶走的君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xgr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