豳国的一个中午,一名男子行走在集市上,他双眸顾盼着,寻找着自己想要买的东西,突然一名女子吸引了他的目光,只见她乌黑的头发,光泽松柔,宛若云霞,明亮的双眸神采飞扬,肤若凝脂。最主要的是举止大方得体,有尺有度。
男子心里想:这才是我要娶的妻子啊!只是不知道她是何处人?于是男子几经打听,终于得知女子的家世。就央告媒人去说项。终于姻缘得定,安排了隆重的迎亲礼,把女子娶了过来。望着妻子有条不紊用笾豆等器皿,放满食品,整齐地排列着,满脸的欢悦都凝聚在心头,不由得大声唱了起来: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伐柯》是一首迎亲的欢歌。是男子在新婚燕尔时所唱的歌,描述了他婚姻的美满。此诗是西周时期豳国的地方民歌,豳国位于今中国陕西省旬邑县西南,《豳风·伐柯》就主题而言,一方面是从浅层次上看,是一首迎亲的诗歌,另一方面从深层次分析,又极具有哲理性。全诗二章,每章四句,描述了诗人见到一位中意的女子,就央告媒人去说项,终于姻缘得定,安排了隆重的迎亲礼,把女子娶了过来的故事。
首章以砍伐需要一柄合适的斧头作比喻,在古代诗歌中,常以谐音示意。“斧”字谐“夫”字,柄子配斧头,喻妻子配丈夫。说男子找一个心目中的妻子,如斧头找一支合适的柄子一般,要有一定的方法程序,也要有媒人、迎亲礼等基本的安排。
诗的第二章赞美了新婚的妻子,但诗人一不赞其年轻貌美,二不言其和顺温柔,独独说“笾豆有践”,赞赏其善于料理祭祀宴飨事宜。
“我觏之子,笾豆有践”,男子很兴奋地看到,他的新婚妻子料理宴席祭祀很有经验。封建社会里,娶妻是以祖宗“血食”、延续家族为目的,因而理想的女人不仅仅是貌美、健康,能生儿育女,而是能够辅佐宴飨祭祀。诗中的男子郑重提出“笾豆有践”这一点,并因此而满心欢喜,宣布其婚姻的美满。认为只有懂得笾豆之事,才真正“宜其室家”。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了封建的伦理观念、宗法观念已经渗透到婚姻生活中,成为衡量爱情是否美满的准则了。
从引伸隐喻义来说,重点落在“伐柯伐柯,其则不远”这两句诗上。此处的伐柯,已经不是丈夫找妻子那样狭义的比喻,而是广义地比喻两种事物的协调关系:砍伐树枝做斧头柄,有斧与柄的协调关系;做其他事情,也有两方面的协调关系。砍取斧柄,要有一定的要求、原则、方法。那么,协调一件事物或一种活动的双方,也要有一定的要求、原则、方法。从具象的斧与柄的关系,上升到抽象的一体两面的关系,这个比喻就有了广泛的意蕴,启示了一个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按一定原则才能协调。后人常用“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来表示有原则的协调关系,从而引伸为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
在艺术上,首先是起兴的运用,因事借物,为诗歌创造出自然深厚、含蓄蕴藉的艺术魅力;其次是全篇为四言句式,简单而琅琅上口,同时运用复沓章节的结构,使之容易歌唱记诵,有利于突出主题。诗意单纯明朗,语言朴素自然。在一问一答的陈述中,歌者那喜形于色的情态也跃然纸上。语言生动活泼,节奏感强。流传甚广,成为我国古代婚姻文化的独特风景。
世间最美好的婚姻不是你多富有,你的地位多高贵,而是最朴实的自然,有一个适合自己的人一起过日子,在平淡相视而笑,你在我心里,我在你手上。然后相携着一起老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