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印象|花香勤佛寺庙心

作者: 沐知夏 | 来源:发表于2016-09-24 19:58 被阅读111次
    泉州的海

    01

    原以为是二三十岁的姑娘才爱偶尔买些鲜花,但农历廿六的泉州西街上却有好多人手捧鲜花,不论男女老少。西街上大大小小的花摊推推挤挤从街头摆到了街尾。我从来不敢想象会有这么多人如此认真地挑花买花。

    一位银发驼背的老人接过一捧鲜花,在卖花女孩的帮助下用红色塑料绳颤颤巍巍地把捧花扎好,姹紫嫣红的鲜花在阳光下光彩夺目,仿佛也瞥见了一位老者曾经的以为永存的馨香娇艳。或许鲜花在她眼中早已成了年年必购的商品,但我更愿相信容颜的苍老不曾把一份美丽的心境磨灭。

    农历的腊月廿六是泉州开元寺一年中最盛大的勤佛日之一,这一天的老西街成了寺庙集市。人们携家带口逛西街,鳞次栉比的摊位把最具本土特色的玩意尽数展现。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叫卖的东西林林总总,红枣水仙,生姜菠萝,麻油药材,元宵圆绿豆饼,折成莲花状的金纸华丽精致,满街的熙熙攘攘。人们或手捧鲜花,或单肩背一个布袋装着花,慢慢逛着走着细细挑选,这是他们的盛会,世俗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02

    香客们从四面八方而来,带着果品金纸,带着一份向善心诚,上相祈福,眼神澄澈,心有所托。在开元寺内,人们跪在地上,有的手举着香朝天而拜,有的双手合十而拜,脸上是那么安详虔诚。一眼望去人头攒动,果品鲜花金纸挤满了台阶上的空地,梵呗声声,香屑弥漫,这样的热闹从过去一直延续到了今日。

    那一刻我有些震惊,信仰的力量向来没有太多的来由,可能在外地游客眼里会觉得泉州人挺迷信,无法理解。他们举着相机把这些画面留下,同时也把疑惑和猎奇留在了眼神里,这是一片藏着太多故事的土地。

    走到开元寺殿后,石塔依旧稳稳沉静地立着,塔下是繁密的榕荫。很多香客坐在榕树下的石椅上吃面,一开始我纳闷人们怎么会不约而同地吃着同一样食品,后来问了寺内的香客才知道每次勤佛礼结束后,寺庙都会免费为信众们提供这样一顿斋面,象征着来年人顺事兴的企盼。

    一队披着棕褐色袈裟的信众在几名僧侣的带领下从眼前走过,双手合十,喃喃而念的诵经声低低回旋,不失齐整,这是一场庄严的仪式,安静肃穆。这样的景象你可以当作是迷信,也可以当作是虔诚,但我更愿意选择后者。每一次的焚香诵经都是精神的一种寄托,人生难遂愿之事颇多,或许这是千百年来心口相传的一种缓解方式,它的存在是先民们面对自然灾害或家庭变故无可奈何却苦心期盼的真实映照。

    03

    在西街上我遇见了两个虔诚的佛信徒,她们说自己是从石狮特地来到这里,寻找有缘的香客。三十多岁的两个女子,极有礼貌地为人说佛理,她们把这样的方式当作了一种福祉和善缘。信仰是什么,它的力量无人可知,无知无觉,潜移默化,成了心中绕不过去的印记。

    作为土生土长的闽南人,家中的烧香拜佛成了记忆中很自然的存在,这也是大多数闽南家庭的习惯。是的,它只是生活中很自然的一种习惯,存在于世代传承间,复制在先人们的习惯,有时成为了联系家族的纽带。但很少有人去深究它从何而来?为何存在?又将走向何处?我同样想不清这些问题,更多时候自己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在默默看着,这些烧香祭拜与自己从来都像是无关痛痒的存在。

    04

    在开元寺内的弘一法师纪念馆,我偶然看到这样一句话:

    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

    弘一法师曾过着最世俗的生活,从风华绝代的博学才子,到守着青灯古佛的老僧,大雅大俗在他的生命长河里交融渗透。救国须念佛听起来像是不可理喻的天方夜谭,这念佛该如何念才足以承载起救国这两个字的分量。

    念佛在弘一法师眼里成了悲天悯人的身体力行,成了引导众生从容生活的使命。或许人们信的非佛也非神,而是为了在佛理中寻找内心的一份澄澈安宁,涤尽心中的躁闷虚妄,从容地面对生活的风雨起落。


    05

    东西塔下的铃铛在碧蓝的苍穹下摇响,白鸽日复一日地在开元寺的榕荫石板慢慢踱步或飞上殿檐,金碧辉煌的大殿里香火不灭,诵念着普度众生的善缘,也诉说着一世繁华。

    俗世的生活画面闪现在泉州的大街小巷里,生老病死,喜怒哀乐,自是一生的漫长,无人知来处,无人知归处。我想这是一个有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地方,也是个有着明媚花香的地方,或许有一天你会为它的温暖博大而热泪盈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泉州印象|花香勤佛寺庙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ywx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