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往。 牧童只是一乡野村夫,不会抚笛吹箫,偶遇《道德经》,边读边想并记录遂成《牧童眼里【道德经】》实为牧童读书笔记。借平台以求交流以矫正认识偏颇不足!
![](https://img.haomeiwen.com/i17161348/99e6e2437b5c666f.jpg)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赏析
――――牧童对二十一章的感知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唯道是从)。道之为物(道之物),惟恍惟惚(唯恍唯忽)。惚兮恍兮(忽呵恍呵)其中有象(中有象呵);恍兮惚兮(恍呵忽呵),其中有物(中有物呵);窈兮冥兮(窈呵冥呵),其中有精(其中有情呵),其精甚真(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
括号内是帛书版,牧童认为在本章两者没有太大区别。所不同者有三个字不同。精与情、甫与父、阅与顺。其中,阅可理解为被……阅之意,这也是古文惯常用法。以阅众甫即被众甫阅。这个阅可是检阅也可是检验。顺者从也。在此处阅和顺意指区别不大。都是为众甫(父)服务是被甫(父)支配的。
甫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田中有苗,本义指有蔬菜的田地,是“圃”的古字。生苗有禾蔬开始生长之义,所以“甫”引申为刚刚、开始等。后来“甫”假借为男子的美称。应此,甫本义为苗圃菜地,喻指丈夫、男子、父亲。是以在此甫父同意都指有格局有才能的男子(后来,“甫”假借为男子的美称。指男子中的才俊)
精者精华精妙,情者此处当解为情理道理。对此二字牧童以为应是情略为恰当。精华能是假的么?其中有精,其精甚真。或可理解为其中有精义目相当准确,似也说得通,总觉非老子本义。若做情解就顺通多了。
了解了这几个字后,就容易理解多了。上章讲了要寻找方法,这章就出现了,就是德。德是什么呢?德是道的被悟而表现出来的状态(道的作用的显现)。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派生所决定的。和“道”这个东西一样,是没有清楚的固定的界定来描述的。它是那样的抽象啊其中却有实象。它是那样的模糊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情理(牧童以为此处精义与情理异曲同工,情理更契合于德,从某方面来讲所谓德就是发于情止于理),这情理是最真实的,这情理是可以检验的。从古至今,从今至古,自从它被命名始便永远不会被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辩识才俊(将众父直译为有才能的男子)们的行为。怎么才能知道才俊们的行为是否合于道?是从德认识的。(牧童以为以此的此是指代,指代的应是德而不是更宽泛的道)
大家宗师们认为老子的“道”不是物质实体,而是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牧童不十分赞同这种观点。牧童的观点是倾向于“道”是物质性的也涵盖这物质的属性及衍生性这种意见。因为老子说了“道之为物”,又说“道”中有物、有象、有情,这显然不属于观念性,而是属于物质性的东西。
此外,关于道与德的关系问题,老子的意见是:“道”是无法准确描述的,它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具体属性。这里,“道”之所显现于物的具体属性,老子把它称为“德”(唯道是从),万物万象表现出它的属性,也就是表现了它的“德”。在本章中,孔德之容的容牧童认为是容貌的意思,容貌是可描述的。是有一定的具体所指的。“德”之属性有范畴即有象有物有情(精)可被检验并在古今以来因适用的积极意义而真实存在。
若说道乃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规律总和德就是如何和谐地与万物共同生生不息的行为准则。因人是识道悟道的主体然德之主体也是人。老子也在本章中强调情(精),先是其中有情,继而强调“其情甚真”。或说老子也是悲天悯人多情之辈,不然在“德”中如此强调“情”。这或许是“仁爱”乃“德”之本的注脚。
牧童认为“德”是万物和谐生息的不二法门。是由探究万物和谐生息而总结出来的。是以孔德有容惟(唯)道是从。说到这儿又想到道之所指,或许三个词可说明:道路、道理、道德。世界之大你无法俱到,如条条道路通北京,你一次只能走一条,在走的过程中碰见的多了就明白一些道理,不住地思索总结和谐共生之法则积累出了合情合理合时段的处理应对方法就拥有了“德”。依次推论,天道――天下和谐生息之道。王道――为王持久之道。人道――和谐相处之道。师道――授业释疑之道。官道――为民立命之道。……。这所有的“……之道”实际就是方法,拥有了方法的外在表现就拥有了“德”。德惟道是从,是为契合道而产生的,是有界限的。界限的极限就是契于道不越道以和谐生息为宗旨。她的总纲是道是天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