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往事----中爷

作者: 怣慧 | 来源:发表于2017-09-29 20:16 被阅读0次
老人谑戏图
允许我改下歌词:“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夏日里迎来多少个静谧的夜晚,小伙伴纷纷围坐在米兰树下,听中爷讲那过去的事情”……

中爷是我老家古厝边的邻居,其实是我上一辈人对他的称呼,大人说,算起来我们这些屁孩得尊称他太爷爷才对。从认得中爷起他就没有工作,准确的说是年纪大了,闲居在家守着门户了。渔工出身的中爷最后在海岛的竹桁社(竹桁,家乡海岛的一种捕鱼作业)岗位退了下来的,那时候的中爷应该七十有几了吧。

这是一个身板硬朗,与海打了一辈子交道,浑身乌黑清瘦的老人,理个锃光瓦亮的光头,掉了牙齿使得腮帮微微内凹,有时甚至还吐字不清,露出即便不笑也感觉他时时在微笑的表情,满脸的慈祥亲和。平日里中爷习惯于赤脚,说是“接地气”,总是喜欢穿早时出海渔工特有的“拐折腰裤”。

中爷有一只专用的“柴头小椅鼓”,每当夜幕降临,晚饭后的他会把椅鼓提拎出门,在门楼房米兰树下择地纳凉闲坐,一双特别粗大的手掌,手臂筋络暴突,自卷的喇叭烟头在手指间一闪一灭。这时邻居小孩童们便不约而同的围坐在他身边,缠着他“讲古”。

长大后,我还是想不透为什么不识字的中爷,肚子里为啥能装有那么多的故事,滔滔不绝,取之不尽。他讲《封神》时必得先虔诚的点支烟,虚空拜拜,再正襟危坐开讲。讲姜太公封神点将,最后如何成为镇宅化煞的“石敢当”故事; 讲《三国》全归司马懿; 讲《说唐》程交金贩盐三板斧;《杨家将》《说岳传》《小五义》,《虎姑婆仔坐瓮》(类似狼外婆故事),无穷无尽……

中爷讲古时可有个习惯,那就是绝不允许孩童们插话提问,当然他在故事的段落间隙,会留时间让大家提问的,如果谁在讲故事过程违规了,他便断然停止不再讲了,谁求也没用,用他的话说,叫“打折鼓柄”,断思路了故事续不了了。惹得伙伴们对违规者责备不已。

大家都知道,章回说书,往往故事情节进入高潮或主人公到了生死攸关之时,便戛然而止,“请听下回分解”,小伙伴们仍久久不愿离去,涎皮赖脸恳求中爷“别吊胃口,分解下回”。看看天色已晚,孩子们仍缠绕膝下,中爷会再续上一小段,但讲的是他半夜赶小海时所遇到的鬼怪离奇故事,像什么鬼吹灯、长脚鬼的故事,惊悚的情节绘声绘色,吓得我们浑身起鸡皮疙瘩,大家作鸟兽散,心惊胆战狂奔回家。

那时候家里的大人们责骂得真的没错,听中爷“讲古”,孩子们“又惊又好又要放炮”,真是欲罢不能。这不,到了第二天夜晚,伙伴们又准时聚集起来,央求中爷继续开讲。中爷挺直腰板,摆好架势:“古早时啊”……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是中爷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之一,每每有周边新来的小朋友加入听“古”的行列,中爷总是会用一个乡土故事一遍遍的重复。那时候人小不懂事,中爷一开口,大伙便嬉笑他老人家,“又来了,薛仁贵过番”(重复的意思)。

其实中爷说的这个故事还特别有深意,古早时朝廷有个太师,博古通今文章造化,得皇帝赏封,赐予“天下第一家”称号,太师在府前悬上匾额。古城里一高僧得知后,装扮成化缘游僧,上门戏弄自以为是的太师。他故意在太师府台阶前摔跌得血淋满地,受太师下人救治。疗伤期间通过口述书信,请求太师代为书写以向庙宇主持僧人报个平安。高僧用古城里的乡音念到:小僧庙在puIu(乡音地名)山脚,化缘走到太师门脚(门口处),yuwaqicua(乡音歪歪斜斜不小心)着跌,流血gaga(乡音粘稠的血液流多了)……聪明的太师见状明白遇上高人了,急忙吩咐下人将匾额拆下,并连连作揖,诚恳的向高僧陪礼求教。中爷在讲这个故事时,特别的严肃,尾尾了还不忘叮咛大家读书要认真,为人要谦虚,“天外有天哩,不然怎么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呢”?

除了“讲古”,生活中的中爷还是位“能工巧匠”。他教邻居们制作野外照明的酒瓶式煤灯、用废弃的铁皮改良煤油炉; 饭桌上吃剩下的鳓鱼、带鱼头骨在他手中,很快就能凑出一只翩翩起舞的小仙鹤; 将放在屋顶自然“漂露”的海胆与海浮石混搭,栩栩如生的假山盆景便出来了; 海岛美食大黄螺往往需要敲碎外壳获取鲜活的螺肉,费劲还不卫生,而中爷只要把螺口朝下,用左手捧着,右手四指顺势探入壳内,借指力一划,便将附吸在壳内把螺体根系划断,螺旋状螺肉体着口沿处脱落,省时省力还特干净……

现在想想,会“讲古”的中爷当然是乡土方言专家。闲暇时常常给小伙伴们进行谜语启蒙,象“大兄山顶坐(老虎),二兄海底爬(海龟),三兄卖鱼免拿秤(猫仔),四兄买粟免布袋(老鼠)”……当然还有猜本地方言词汇的字谜,比如“须”(打俗语二)。谜底:“没加页”(乡土意为,运气不佳,叹词)和“三斜势”(乡土意为,东倒西歪姿态),谜底形象紧扣谜面,印象特别深刻,中爷说了,这就是“讲古拆字数”。故乡的语音腔调,往往轻重差,表达的意思各异,单一个“我”字,腔调的略微差异,便可表达出如,我、我们、大家,甚至对立双方你我的意思; 还有将成语如何说成乡音白话,比如“瓜熟蒂落”、“唇亡齿寒”等;以及约定俗成的词汇等等,中爷都能脱口而出,准确自然,还特富古腔韵味。多年后到县里新闻部门学方言播音,老师前辈诧异于自己的语言表现,这真得益于小时候在中爷身边的耳濡目染。

观天文,看潮起潮落,精准计算潮汐时辰,中爷是个大行家。周围邻居赶小海的人们屡屡向他请教,按中爷所说“大家该出门去吧”,便往往满渔篓而归,令人敬佩。记得那时候海岛鱼谚:鲜魟恶(不够新鲜)鳓,鲜小管(鱿鱼)恶墨贼(墨鱼)。说的意思是,吃魟鱼小管鱼一定得选择鲜活的,鳓鱼墨鱼即使不够新鲜,也可通过其他佐料辅助,烹饪出美味来。秋风乍起,墨鱼进入产卵期,它们成群向岛礁游靠,遇上雨天海水淡化了,墨鱼的须爪脱落,硕大的鱼体被浪潮冲上沙滩,退潮时分,中爷授意大家出发,人们背提肩挑箩筐沿沙滩“顺潮退”,便可拾捡,收获颇丰。

那年代,物资匮乏,生活日用品控制分配,大人们吸土烟泡瘦茶,中爷坦然笑侃生活常态,苦中作乐:冷茶忧火塞烟炊,摇表摔笔敲电火。意思是,泡功夫茶的炉子忧忧(燃火不旺)的火,使得水壶中的水久久没能煮沸,便无法开泡;而想吸根烟,烟嘴这还堵塞了;好好的自动手表不走字了,赶紧的摇一摇;不幸的是写字的自来水笔还没墨水了,应急得摔一摔;手电筒的干电池电快用尽了,敲一敲增加触点摩擦,多亮光一会儿。都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中爷的乐观情趣可见一斑,“留香色种一枝春,乘风飞马大前门”,他认为,能享用上这烟茶品牌可是他最为期盼的。

那年暑假随参加“学习班”的父亲到县里,一个多月后回古城时,才得知没病没灾的中爷“过往”走了。据他家人介绍,医生诊断说中爷是半夜睡梦中被痰塞住气管,安安静静长眠了,老人在世积德“好归”。

在后来的日子里,断断续续从大人口中获知,中爷祖籍潮汕,年轻捕鱼时遇风浪上海岛避险,后入赘于古城一渔户。中爷与大海打了一辈子的交道,长年守捕“竹桁”,“生吞”了上辈人口口相传的故事。他一生勤俭持家,从没跟任何人红过脸。

赞扬褒奖某个人,海岛方言称为“学老”,将在海湾沙滩上拉山网(一种捕鱼作业)的首领尊称为“长年”,我想这都可说明岛民们对老一辈富有生活经验和有识者的尊重,也是值得夸赞的,应该是一种传承吧。

古城往事,记录童年时那位讲述“老人与海”故事的中爷。多少年过去了,中爷讲的“古”,仍时不时的会在耳边响起。

古厝斑驳墙上的石敢当 大黄螺(瓜螺)/鳓鱼

相关文章

  • 古城往事----中爷

    允许我改下歌词:“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夏日里迎来多少个静谧的夜晚,小伙伴纷纷围坐在米兰树下,听中爷讲那过去...

  • 古城往事

    故乡濉溪,后因产煤设置淮北市。此地春秋时期即为宋国故都,人文遗迹犹存。民风淳朴,人皆好饮,每至假期,街头巷...

  • 古城往事

    凤凰古城是我中学时代读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后,一直收藏在手机备忘录里要去的地方。小溪白塔,翠翠傩送,还有端午石桥下...

  • 古城往事

    三年前,我跟随一个考察队来大泽村进行考察。同行的有老毛、胖子、美欣,还有考古学家陈教授。 大泽村位于四川盆地的一座...

  • 古城往事

    古城往事,习水土城古镇,看个演出差点被感动哭了,在四渡赤水,红军征战的大环境下,一个普通人,特别是女人,一个刚当母...

  • 古城往事

    一 陆研来古镇游玩已多日,几个朋友一入夜便混迹酒吧夜店,嘈杂的音响人声让陆研有些倦...

  • 古城往事

    (一) 听老人说,以前的西安,出了现在的北二环就是一片庄稼地,没有现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和熙熙攘...

  • 古城往事----火笼

    传统竹篾火笼(篮)。内置陶砵小盆小木炭火,早时用于取暖的笼状器具。 立冬过后,取暖器、暖手宝等取暖产品在商场...

  • 古城往事----讲古

    聆听中爷“讲古”的画面,时常出现在童年回忆的印记里,试想着能用文字记录“一位海老人”的故事…… 弯弯的月眉儿刚钩上...

  • 古城往事----花会

    “天下之倾家者,莫速于博;天下之败德者,亦莫甚于博。” 戒之戒之! 什么是花会? 可不是您想象中的逛园赏花,参观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城往事----中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zxm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