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皓的兴趣班不多,周六一节篮球课,周日一节足球课,都是他自己主动要求报的。报名之前,他还约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子木,两个人一起上课,下了课还能一起玩。
今天无意间看到子木爸爸朋友圈,说小伙子喜欢篮球课,因为做的好老师奖励了奥特曼卡片,不喜欢足球课,因为最后表现不好没拿到奥特曼卡片。
有妈妈说:这老师挺懂小孩子心理的,拿卡片吊足了孩子们的胃口。早上出门前,他的宝宝就说,今天一定好好表现,争取拿到卡片。
皓皓也说,教练要求他们回到家把卡片好好收好,集齐十张就可以换一个大礼物。
据说,当初教练去幼儿园宣传的时候,报了名的小朋友可以获得一个小汽车作为奖励,而没报名的小女生们,只能坐在场下给男孩子呐喊助威。
这样看来,这教练确实厉害,他用最快的方式吊起了孩子们的胃口,也用最快的方式,抹杀了孩子们的兴趣。
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个小故事。
有一位老太太,每天中午要午休。可就在这个时候,总有一群孩子,在她家门外嬉戏吵闹。
老太太不堪其扰,想了很多办法来驱赶这些孩子,可都不奏效。
直到有一天,她的朋友给她出了一个好主意。
那天中午,老太太对孩子们说:“我特别喜欢听你们的喊声,你们大声地喊,谁的嗓门大,我就奖励他十块钱。”
孩子们一听有奖励,喊得更起劲了。
如法炮制了几天之后,老太太说:“你们喊得不如之前好,今天的奖励只有一块钱。”
孩子们不乐意了,纷纷抱怨老太太太吝啬了,但还是象征性地喊了几声。
再过了几天,老太太说:“你们喊地越来越差劲,我决定将奖励降低至一毛钱。”
孩子们一听不干了:“就这点钱,谁给你喊呢?”
老太太的困扰顺利解除,孩子们也彻底忘记了自己在门外嬉戏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类比来看,今天篮球课有卡片就喜欢篮球,那明天如果篮球也没拿到卡片呢?是不是也不喜欢了呢?
球类运动对小孩来说,本来就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还在蹒跚学步的熹熹看到球都会兴奋地跑着去追,更不用说幼儿园里精力旺盛的孩子们了。
一张卡片轻轻松松就让他们忘记了运动本身的快乐。
其实也不能怪教练,我们这些家长自己,是不是也经常会用这样的方式来抹杀孩子的兴趣呢?
物质奖励是把双刃剑,看似最快最有效,伤得却是孩子的根基。
当大人们在忙碌的工作中迷失了自己的兴趣时,是不是也要反思一下,你是否也在悄悄地扼杀孩子们的兴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