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道德经》之六十五

作者: 刘法欣 | 来源:发表于2019-01-14 22:18 被阅读45次
品味《道德经》之六十五

品味《道德经》之六十五

【原文】

古 之 善 为 道 者 , 非 以 明 民 , 将 以 愚 之 。

民 之 难 治 , 以 其 智 多 。

故 以 智 治 国 , 国 之 贼 ﹔

不 以 智 治 国 , 国 之 福 。

知 此 两 者 亦 稽 式 。

常 知 稽 式 , 是 谓 「 玄 德 」 。

「 玄 德 」 深 矣 , 远 矣 , 与 物 反 矣 , 然 后 乃 至 大 顺 。

【大意解读】

古 之 善 为 道 者 , 非 以 明 民 , 将 以 愚 之 。民 之 难 治 ,以 其 智 多 。

        自古以来善于用道修养身心的人,不是让自己聪明,而是让自己朴实。自己身心难以调服,就是因为智虑太多。

故 以 智 治 国 , 国 之 贼 ﹔ 不 以 智 治 国 , 国 之 福 。

        所以,用智巧修养身心,是身心的蟊贼,不用智巧修养身心,是身心的福分。

知 此 两 者 亦 稽 式 。常 知 稽 式 , 是 谓 「 玄 德 」 。

        知道用智修和不用智修都是修炼形式,恒常了知这两种修炼形式,就叫做“玄德”。

「 玄 德 」 深 矣 , 远 矣 , 与 物 反 矣 , 然 后 乃 至 大 顺 。

        “玄德”即恒常觉知这两种修炼形式的功夫深厚了,长远了,从万物表相返回来了,然后就能达到像天地自然那样随顺万物了。

【读后略议】

        治国治民的话题,于我辈说起来无疑就是妄想妄议,所以就把话题扯到了自己略有些微心得的治身治心。好在道家也有气脉是民,身体是国的说法,如此说,即使跑题,离题也不会太远。

        用智与不用智去修炼身心,都是有为中的事,而用智修比不上不用智修,不用智修比不上彻底无为,不修。

        说到底,道,不是修出来的,因为它是本然的存在。但是,具体到个体的人,要认识它、成为它、运用它,需要有一个从有为到无为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常知稽式”———恒常觉知用智和不用智这两个形式、方法、念头,哪个来了觉知哪个,如此做下来,就会从林林总总的万事万物中脱离出来,返本归真。

      至此,无为而无不为,彻底随顺缘分了,就是“大顺”。

品味《道德经》之六十五

相关文章

  • 品味《道德经》之六十五

    品味《道德经》之六十五 【原文】 古 之 善 为 道 者 , 非 以 明 民 , 将 以 愚 之 。 民 之 难 ...

  • 品味《道德经》之十七

    品味《道德经》之十七 【原文】 太 上 , 下 知 有 之 ﹔其 次 , 亲 而 誉 之 ﹔其 次 , 畏 之 ﹔...

  • 品味《道德经》之五十一

    品味《道德经》之五十一 【原文】 道 生 之 , 德 畜 之 ,物 形 之 , 势 成 之 。是 以 万 物 莫 ...

  • 品味《道德经》之七十五

    品味《道德经》之七十五 【原文】 民 之 饥 , 以 其 上 食 税 之 多 , 是 以 饥 。民 之 难 治 ,...

  • 品味《道德经》之三十六

    品味《道德经》 之三十六 【原文】 将 欲 歙 之 , 必 固 张 之 ﹔将 欲 弱 之 , 必 固 强 之 ﹔将...

  • 品味《道德经》之十四

    品味《道德经》之十四 【原文】 视 之 不 见 , 名 曰 夷 ﹔听 之 不 闻 , 名 曰 希 ﹔搏 之 不 得...

  • 品味《道德经》之五十

    品味《道德经》之五十 【原文】 出 生 入 死 。生 之 徒 , 十 有 三 ﹔死 之 徒 , 十 有 三 ﹔人 ...

  • 品味《道德经》之五十

    品味《道德经》之五十 【原文】 出 生 入 死 。生 之 徒 , 十 有 三 ﹔死 之 徒 , 十 有 三 ﹔人 ...

  • 品味《道德经》之四

    品味《道德经》之四 【原文】 道 冲 , 而 用 之 或 不 盈 。渊 兮 , 似 万 物 之 宗 ﹔ 湛 兮 ,...

  • 初识《老子》第65章

    第六十五章七十四言 【文】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多知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品味《道德经》之六十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bjs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