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老子》第65章

作者: 孤鸿学士 | 来源:发表于2018-05-12 09:42 被阅读64次

    第六十五章七十四言

    【文】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多知也。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也。不以知治国,国之福也。常知此两者,亦稽式也。能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复至於大顺。

    帛书《老子》甲本复原第28章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字】

    愚:敦厚。

    【校】

    古之善为道者:帛书甲乙均无“善”字。“古之”作“故曰”。

    多知:王弼河上公本作“多智”。

    以知治国:帛书本作“以知知邦”。

    不以知治国:帛书本作“以不知知邦”。

    福:帛书作“德”。

    稽:河上公本作“楷”。

    能知:帛书作“恒知”。

    乃至大顺:王弼本前有“然后”二字,当为衍。

    【注】

    民之难治,非民多智。而是侯王以知治国。

    【译】

    (接上段“无为”之论)因此说:为道的人,不用教百姓更睿智,要比他们更淳厚质朴。百姓之所以难以管理,是因为(人主)用聪明才智。所以:用才智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灾祸。不用才智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福泽。恒久知道这两点,只是“稽式”。恒久的知道“稽式”,可以说是玄德。玄德深远,与万物相反,才能到达大顺。

    【解】

    将以愚之也。“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并非使民“愚”而是自己“愚”,浑厚纯朴貌。

    以其知也。今本“多”字言量多,大意“不能让百姓知道太多,百姓太聪明了不好管理”。帛书无“多”字,强调“知和愚”这件事的根本,与智的多少无关。

    【辨】

    被非议千年的“愚民思想”竟出自老子?

    西汉儒生贾谊说,“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北宋理学程颐说,老子的学问大意是“愚其民而自智,秦之愚黔首,盖出于此”。

    马哲阶级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剥削与被剥削。

    愚民政策大概是统治阶层以各种手段让被统治阶级,被剥削者成为愚昧落后无知的群体,这样利于政权的长治久安。如果让被统治阶级有了智慧,知识多了,就不服从统治了,成为跟官僚地主阶级对抗的“刁民”,既不利于社会安定,也不利于政府统治。似乎“愚民”是为了天下太平不得不为的诡计权术。

    貌似很有道理,实则漏洞百出。程子的“穷理”至少在这问题上大打折扣。

    1、秦“愚黔首”是有为政治,是暴力强行的法家思想,明文规定,令行禁止。不同于道家无为政治。秦的文化主张是“书同文,车同轨”的大一统。无为政治的文化主张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一点亦不同与儒家“诲人不倦”的传统,基于人不学好就会学坏的理论,觉得所有人都欠教育。孜孜不倦的教大家“仁义礼智信”。

    2、愚民思想取之于儒者对“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两句话的断章取义。并没有结合后文“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主体很明确,讲的是天子、诸侯用不用“知”来管理国家这件事,是言人主之“玄德”,“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圣人对善人不善人,都以善对待,“报怨以德”又怎么会让统治者靠智谋蒙蔽百姓呢?

    3、“愚”字用法不同,是说浑厚纯朴的样子,而非作为动词“使民愚昧无知”。愚,《说文》戆也。本意为憨厚而刚直。“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可见“我”与百姓并无不同,绝非统治者自己知文学理,而让百姓愚昧无知的诡计权术。

    班门弄斧,欢迎批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识《老子》第65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hgb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