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晓鹰老师讲座散记

作者: 红尘罗汉 | 来源:发表于2019-02-28 08:36 被阅读5次
    王晓鹰老师在授课

                    文/罗汉  (根据课堂笔记整理)

            培训班进行到第七天,有幸聆听到王晓鹰老师的讲座。王晓鹰,中国剧协副主席,国家一级导演,文学(艺术)博士,国家话剧院常务副院长。

              王晓鹰老师富有激情、深含哲理的讲座深深吸引着每一位在座的学生。他讲课视野开阔,观点新颖,处处闪烁着哲思和戏剧美学,他的讲座,拓展了我们对舞台艺术的思维空间,引导我们对戏剧演出的诗化意象和和中国意象的现代表达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辨。

            上午,晓鹰老讲析《戏剧演出中的诗化意象----从八女投江到南陵王》。他结合实际,以自己的作品评剧《半江清澈半江红》、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为实例,阐述了他的观点: 戏剧是"诗",渗透在故事讲述、情节铺陈和行动展开的进程之中; 包涵在人物强烈的、深厚的甚至复杂的情感之中; 融会在人物形象的意义及整个演出的哲理内涵之中; 体现在戏剧舞台特有的艺术表达方式之中。戏剧舞台中蕴含的诗情、诗意、诗性思想、诗化意象永远是最有美感、也最有震撼力和启发性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他讲到,奢侈的“视听盛宴"有时可能是“心灵快餐",浅薄的"的娱乐休闲"往往会带来"思想休眠”。真正的艺术,是“发自内心深处,抵达内心深处"的。也即是发生在创作与接受之间的心灵对话和深刻交流。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渗透在意象化的舞台表达中,戏剧演出就会产生真正的诗意。从“诗"到“诗意",从“诗性戏剧"到“诗化意象”,这是在观念与创作之间、剧作文本与舞台呈现之间本质性的贯穿。所有的形式技巧或者说“舞台假定性”处理手段,都只是从“诗性戏剧”通向“诗化意象”的艺术途径。舞台形象是否有能成为“诗化意象”,关键在于其中是否蕴含着“有情感的思想"。       

          晓鹰老师对“有情感的思想"这样表达:  以“舞台假定性"为途径,将戏剧演出从生动、鲜活的"再现"引向深刻、复杂的"表现”,让戏剧演出呈现"诗”的品质。总而言亡,他认为,“戏剧的本质是诗”,戏剧演出中蕴含的诗情、诗意、诗性思想,诗化意象,永远是最有美感、也最有震撼力和启发性的艺术夏魅力之所在。

            下午,王晓鹰老师讲授的主题是《中国意象  现代表达》。

            他说,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象”,可以从诗歌和绘画中找到无数例证。他的导演创作中所谓的“中国意象”,会含有中国诗歌的情调但并不仅仅是文字意象的视觉转化,也会含有中文绘画的意境但并不仅仅是静止意象的动态转化。它更多地建立在中国传统戏曲的写意象征、虚拟联想的艺术语言系统上,它呈现出来的结果肯定不是戏曲本身的程式化状态,但确通片浸透着中国戏曲的美感,整体传递着中国艺术的意韵。

          王老师所说的“中国意象”,是一种戏剧性、行动性的舞台意象,它出现在戏剧演出的场面里,融汇在戏剧行动的进程中,突显在戏剧冲突的高潮处。当这种“中国意象”被强化渲染的时候,同时具有强烈的视听形象冲击力和戏剧情感震撼力,它是一种饱含诗情哲理的象征性舞台形象,是一种戏剧演出中的"诗化意象”。

            他所说的“中国意象”,他认为应该体现出现代审美的特质,它由现代艺术的创造机制所组合,传递着现代的文化信息,即所谓“现代表达”。

            他说,"现代表达"的关键在于,这个“中国意象"要体现具有现代性的人文观察和生命思考,要传递具有现代性的情感哲思。

            在他看来,中国式舞台意象是建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手法、意境、美感基础之上的整体性的舞台意向,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可以包括书法、绘画、音乐、服饰、面具,“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中国戏曲。但它呈现出来的结果肯定不是戏曲本身,还可能完全不像戏曲,但却通篇浸透中国艺术的意蕴,传递中国文化的美感。”

           只有在“从传统文化深处走向现代舞台的表达”这个层面上,“越是传统的就越是当代的,越是中国的就越是国际的”这句论断才有实际意义,他说。

          "应该让中国文化既保有深厚传统又进入国际语境。达到如此的目的,途径有很多,在我个人的创作实践中,我追求一种叫中国文化结构的现代舞台意象,或者叫中国式舞台意象的现代表达。”

          他讲到多年来一直在寻求通过“舞台假定性”进入戏剧演出“诗化意象”的境界。

          所谓“中国式舞台意象”,其重点在于,那是一种建构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元素、手法、意境、美感基础之上的整体性的舞台意象,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可以包括戏曲、绘画、书法、音乐、服饰、面具……

            中国式舞台意象,在《伏生》的演出中比比皆是,浸透内外,贯穿始终。这就像布景后部那堵由考古发掘现场重新组合拼装的厚重大墙,用中国文化的传统碎片,构成了现代艺术的完整表达。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中国戏曲,但它呈现出来的结果肯定不是戏曲本身,还可能完全不像戏曲,但却会通篇浸透着中国艺术的意韵,整体传递着中国文化的美感。而且毫无疑问,它应该是现代的,它由现代艺术的创造机制所组合,传递着现代的文化信息,内涵着现代的情感哲思。

            他以话剧《伏生》、《兰陵王》为例,以国际的视野和先锋的视角,阐释了如何利用舞台的假定性,结合中国传统艺术,抵达现代戏剧演出的“诗化意向”。王晓鹰老师认为,真正的艺术,"发自内心,抵达内心”。

            晓鹰老师近些年醉心于“中国意象现代表达”,在《兰陵王》里也大量运用戏曲、傩戏等元素。他认为,话剧的“民族化”探索绝不是用简单的戏曲形式作为色彩和装饰来讲中国故事,而是运用具有现代舞台艺术品格的跨文化呈现,传递出深层次的民族情感和道德哲思,在自己“中国意象现代表达”的探索创新上不断走向深入。

            从《霸王歌行》到《理查三世》、到《伏生》再到《兰陵王》,晓鹰导演对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与西方戏剧的融合日臻成熟,鲜明的戏剧风格也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听他的讲座更象听一堂充满诗性和哲思的美学课,除了学识,不由人对他的艺术视野、文化理念、现代意识肃然起敬。给人启发,引人思考。

    学员合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王晓鹰老师讲座散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bmc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