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我们讲到,周厉王从其父周夷王手中接管的是一副破败不堪的烂摊子,面临的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三重危机。
面对西周王朝江河日下、内忧外患的尴尬、窘迫局面,年轻气盛的周厉王只能放手一搏,他想改变这一不利的窘境,重新树立周王室的威严。
于是,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废除旧制,实施新制。
他首先从政治上入手,打破常规,废除了历代先王执行的周、召二公辅政制度,破除世袭传统,转而选贤任能,启用有专业特长的人才。
军事上,他大胆启用有军事特长的虢公长父,并加大力气训练军队,誓与蛮夷奋战到底。
经过几年的备战,周军战斗力有了大幅提升,在虢公长父的率领下,周军大胜淮夷,并把敌军打得抱头鼠窜。
此时的周王朝军威大振,士气大增,综合实力日益强大,震慑四方。而南方早已僭越称王的楚国,见周军横扫东南如卷席,楚王畏其伐楚,去其王号。
军事上的胜利就是国家强盛的表现,厉王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也初见成效。他力挽狂澜,将摇摇欲坠、危如累卵的周王朝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
这是周厉王为匡扶周王朝做出的努力,然而这种努力很快就变成了灾难。因为,这种努力“改革”动摇了西周王朝的国之根本。
厉王的改革表面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对外平息了战乱,江山社稷得以稳固,这本是件幸事。
然而对内,这一改革却激化了国家内部矛盾,且日益尖锐,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就有爆炸的危险。
我们知道,发动战争是要花钱的,武器、军人可是需要大量真金白银的,这笔钱从哪里来?这是困扰厉王的一个难题。
厉王从父亲手中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由于前几代的折腾,基本上已没什么家底可以祸祸了,可谓是一穷二白。加之这些年频繁的战争直接影响了周朝的财政收入。
为了改变困境,厉王决定另辟蹊径,他力图振兴残破的王室经济,于是便从抓住农业和“专利”这两个环节入手。
在农业方面,他以“稼穑”为国宝主抓农业发展。
在经济上,他启用了有经济才能的荣夷公,并委以重任,任命其为卿士,实行“专利”,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 。

那么,厉王实行的这个“专利”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即以国家名义将所有的山林川泽一律收归国有,不准工商业者依山泽而谋生,任何人不得私自侵占,乱砍滥伐。
这其实就是后来春秋时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渊源所在。然而在西周那个时代,这却是个过于悚动的消息。
西周立国,是建立在分封的基础上的。周王朝实行“授民授疆土”的分封制度,周天子按照封建等级原则,把不断扩大的疆域之内的土地陆续分封给他的子弟、亲戚、功臣,为诸侯。
诸侯又把封地之内的土地,以同样的方式分封给自己的卿、大夫、士。
天子拥有土地所有权,诸侯和卿、大夫、士拥有不同程度的土地占有权。
而山林川泽是土地的一部分。如此,封君在封土之内,对山林川泽有占有权。
这些山林川泽,无人经管,人民“以时入而无禁”,封国内虽设有山虞、林衡、川衡、泽虞等官,名为掌山林川泽的政令,只不过为定期向樵采、渔猎的人们征收贡税而已。
庶民直接向封君纳贡实物,如上好的兽肉、兽皮,丝麻织品,以及薪柴等。封君又将贡品的一部分作为税赋上缴王室。
由此可见,封君占有的山林川泽,其利益由王室、封君和庶民均沾。
然,“专利”的实施虽说使周王朝财政收入获得了新鲜血液,却极大地损害了原来垄断山林的贵族集团。
实施“专利”后,山林川泽资源及其利益归厉王或国家独占,而封君的山林川泽却利益尽失,庶民的生计也成了问题。
周厉王的改革不仅触动了大贵族的经济利益,而且激起了下层贵族和平民的反对,这些人不享受周王室的俸禄,而且还受到大贵族的剥削。连年征战,田园荒芜,不得不依靠山林为生。现如今,实施“专利”后,无疑是断了这些人的后路。
百姓赖以生存的根本被动摇了,自然要奋起反抗。
显然,厉王的这一改革举措,激起了全国上下的强烈反对和不满,百姓怨声载道,并威胁厉王“为民不利,如之不克,民之迥通,职竞用力”。
一时间,国内矛盾愈加激化,一触即发,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然而,面对民怨沸腾,周厉王不改弦更张,反倒是用强硬和铁腕来镇压民众,面对厉王的高压暴政,百姓人人自危,敢怒不敢言。
而此时的厉王却洋洋得意、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的铁血手腕起到了震慑百姓的作用。
然而,异常的沉默中正酝酿着最可怕的反抗,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殊不知,一场巨大的灾难即将降临,而厉王却浑然不知!那是什么样的灾难呢?
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