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空间论语大讲堂读书
《论语别裁》3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别裁》3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作者: 始终在路上 | 来源:发表于2019-04-09 06:32 被阅读6次

        子贡问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姓孔名圉,是卫国的大夫,死后谥作文。文子的“文”来源于中国古代的谥法,从周朝开始,一直流传下来的,民国以后,由于几十年的战乱,国家多故,我们文化中的这一点就没有再恢复。

        什么是谥法?就是一个人死后的定论。这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只有中国历史文化才有的,连皇帝都逃不出谥法的褒贬。这一点是中国文化春秋大义的精神所在。中国古代的皇帝和当官的,最怕这个谥法,怕他死后留下万世的骂名,甚至连累子孙抬不起头。因此,他们为国家做事,争取的是万世之名,不愿死后替子孙留下臭名,更不愿在历史上留个骂名。这个就叫谥法——死后的一字之定评。

        皇帝死了就由大臣集议,或史官作评语,像汉朝的文帝、武帝,称谓“文”“武”,都是谥法给他们的“谥号”。王阳明,是他本人的号,后来加谥为“文成”。曾国藩后人称其为文正公,“文正”两字是清朝给他的谥号。死后的评语够得上称为“文成”“文正”的,上下五千年历史,纵横十万国土,虽然有几亿人口,其中却数不出几个人,最多一二十人而已。这是中国文化中谥法的谨严。

        子贡问孔子“何以谓之文也?”一个人一生做人做事,要怎么样才够得上称作“文”?“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首先要敏而好学,越聪明越好学。聪明的人一般是不大好学的,而且聪明的人往往以为自己的学问够了,尤其我们现代人,容易犯这个毛病,好像自己什么都懂;而且现代人还会犯一个更大的毛病,地位越高,好像自己学问也随之而越高深了。所以能够聪明又好学是了不起的人物。

        其次要不耻下问,向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求证。人要有自知之明,那样行就行,即使行了,以能问于不能,作为参考,这才叫能够集思广益。

        孔子说一个人能够敏而好学,再加上不耻下问的谦德,才符合“文”这个字的内涵。曾国藩的了不起,就是幕府中的人才多,他的智囊团组织大,第一流的人才都在其中,大家的智慧变成他的智慧。诸葛亮的了不起,也是幕府人才非常多。所以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才叫做“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别裁》3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czu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