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外出办事,顺路带着娃去了趟莹莹家。
她家锤锤和彤彤一样大,才一进门,看着满客厅的玩具,彤彤顿时两眼放光。
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就热络起来。
彼此一前一后的从滑滑梯上滑下来,一起踢皮球,各自骑着一辆车子,满院子的追赶。
一下午的时间,我俩一边坐在沙发上闲聊,一边看着两个孩子在客厅里你追我赶,却相安无事。
见两个孩子玩得这么开心,我也乐得轻松自在,不由得感慨一句:“他俩性子也太好了吧,这都玩了快一个下午了。俩人都还不吵不闹的,也不抢玩具,打架什么的。”
莹莹却一脸的习以为常:“这不挺好的吗?有什么好抢的?家里玩具多得是!”
玩具多了,孩子们就不会吵架吗?
还真不一定。

2
换句话说, 彤彤和别的同龄小伙伴在一起玩耍时,就没有这么幸运,这么开心了。
邻居家也有一个和彤彤一样大的,两岁小女孩玲玲。
玲玲的爸妈离异了,而一直照顾抚养她的奶奶,每天忙完家务忙生计,根本抽不出空闲来陪她。
所以大部分时候,都是玲玲自己一个人,对着满地的玩具发呆。
也因此,玲玲奶奶总是热情的招呼彤彤去她家玩,两个孩子也好有个伴。
可每次,只要两个孩子到了一块儿,玩不到2分钟,两人就吵起来了。
彤彤拿起一个皮球,玲玲立刻放下手中的小汽车,去抢彤彤手里的皮球。
明明两人一人骑一辆车,玩得好好的,玲玲不肯,非要跟彤彤换着骑。
但很快,她又后悔了,因为看到彤彤骑着另外一辆车子跑得飞快,她又想抢回来。
都是同样大的孩子,玲玲也和锤锤一样,家里堆了满满一地的玩具,她想怎么玩都行。
可为什么,锤锤和彤彤在一起时,可以相安无事,两人玩得很开心?
玲玲却见不得彤彤碰她的玩具,总想去跟彤彤抢呢?

3
我想起每次带彤彤去玲玲家玩的情形。
彤彤不时摆弄着地上的小汽车,或者一个人骑着车子满院子跑,完完全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个人也可以自顾自的玩上半天。
可玲玲呢,她的目光从来都不在玩具上。
更确切的说,她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彤彤身上,一刻不离。
不是盯着彤彤在玩什么玩具,就是在抢彤彤手里的玩具。
即便彤彤把玩具让给了她,她也只是摆弄了一两下就扔一旁了,目光又再次落在了彤彤手里的新玩具上。
仿佛,她总在全身戒备着。
一边好奇的看着彤彤玩,一边又怕彤彤把玩具抢走,总在彤彤玩得起劲时,一把抢过玩具,紧紧的抱在怀里不放。
再看彤彤和锤锤在一起时,俩人可以一起扔皮球,也可以彼此相安无事的,各自拿着喜欢的玩具,独自在一旁捣鼓半天。
换句话说,无论对彤彤,还是锤锤来说,他俩的注意力都在玩具上,都沉浸在自己探索和发现新世界的快乐中。
为什么,同样的年龄,三个孩子的表现却是如此的不同?
真的是因为家教不一样,或是玲玲奶奶没有教会她礼貌和分享吗?

4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
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儿童这两个需要时,儿童就会产生基本焦虑。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如果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爱,孩子就会体验到安全感。
并且延伸出对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并且感到自尊、自信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
换而言之,在孩子小时候,尤其是0—3岁这一关键时期,除了满足吃喝拉撒睡等基本生理需求,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对爱和陪伴的精神需求了。
反观三个孩子的家庭环境,不难找到玲玲时刻紧张焦虑的来源。
才出月子,玲玲的爸妈就离婚了。
此后,玲玲就一直由奶奶抚养长大,虽说是奶粉喂养,但养得那叫一个白白胖胖,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因为孩子自小便没了亲妈疼爱,玲玲奶奶对这个孙女自是疼爱有加。
水果零食,家里就从来没有短缺的,至于说到玩具,更是堆得满屋子都是。
说实话,彤彤喜欢去她家玩,也是因为我家就没有这么多的玩具。
即从生理需求上来讲,三个孩子都被满足得很好。
那,精神需求呢?
抛开玲玲奶奶年纪大了,不懂科学育儿,更不会主动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外,最重要的,是玲玲从小到大,得到的陪伴实在是太少了。
最常见的情形,是玲玲奶奶在水塘边忙着洗菜洗碗,玲玲在后头怯怯的跟着,不时被奶奶训上两句:“不许玩水,不许玩泥巴。”
玲玲好奇的看着地上爬行的蚂蚁,奶奶不由分说的拉着她的手就匆匆忙忙回家吃早饭了,根本顾不上孩子正在专心玩耍,更不会理会她的哭闹。
而更多的时候,是奶奶把玲玲扔在堆满玩具的客厅自己玩,她却在一旁忙着做家务,根本无心搭理,更别说回应孩子了。
所以,虽说玲玲奶奶也疼爱孙女,家里玩具零食一大堆。
但从精神需求层面,玲玲太缺爱,也太缺理解,关注了。
自然而然,因为没有安全感,因为情感需求不被满足,玲玲整个人也变得怯生生的,时刻都处在焦虑中。
玩玩具的时候,眼睛会时不时的盯着厨房奶奶忙碌的身影,担心她什么时候又丢下自己外出干活了,根本无心玩耍。
一个人在家时,更因为孤独,没有人陪伴,即便对着满地的玩具,也心不在焉。
至于说和彤彤在一起玩时,她的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了彤彤身上,也就能够理解了。
因为她太渴望玩伴了,跟彤彤抢玩具,也是潜意识里不自觉的紧张焦虑所致。
因为从小缺乏关爱,没有安全感,她时刻处在焦虑当中,整个人随时都处于防御和自卫的状态。
她怕彤彤把玩具抢走,更怕彤彤夺走原本不多的,奶奶给予她的疼爱和关注。
因为在玲玲眼里,家里满地的玩具,就是奶奶对她的爱的具体体现。

5
可对于哭了有人哄,累了有人抱,整天都有爸妈陪着的锤锤和彤彤来说,即便自己一个人在家,也根本不会觉得孤单。
因为有着满满的爱和安全感,便不会把玩具视为自己的全部。
看到小朋友在玩自己的玩具,哪怕是“抢”自己的玩具,他们可能也会不开心,但却不足以让他们焦虑,因为爸妈才是他们最好的玩具。
事实上,除了对彤彤这个突然到访的玩伴感到好奇新鲜以外,锤锤并不介意彤彤玩他的玩具。
即便有时候两人都想玩滑滑梯,也是一前一后,或是轮流着玩得很开心,互相之间没有推搡,更不会发生争执。
因为有着满满的自信和安全感。
锤锤知道,这满屋子的玩具都是他的,彤彤最多玩一会,回家了就会还给他。
他的快乐和安全感并不来自于这满屋子的玩具,而是从出生到现在,一直以来,爸妈给予他的,满满的爱和陪伴。
相比于爸妈的爱,家里的玩具,最多只是他的伙伴,而不会成为他拼死捍卫的全部。
所以,对于他来说,根本就不存在和彤彤抢玩具,起冲突这回事。
而此刻有了小伙伴带来的开心快乐,更是远远胜过了玩具给他带来的快乐。
只有从父母那里获得了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孩子才会逐渐发展出对他人,和周围世界的接纳和信任。
也只有建立了这样的安全感基础,孩子才能真正去信任身边的小伙伴,主动甚至乐意和他们分享自己的玩具,零食。
所以,如果下次,孩子又为了一个玩具和小伙伴剑拔弩张,一脸的紧张防备;
甚至,孩子根本就不肯让小朋友碰他的玩具,或是身体一下。
那么爸妈就该好好想想,到底是孩子不愿意分享,还是你们没有给够他,足以信任他人的的安全感?
亲们,喜欢的话,点个赞把,欢迎转载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