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实在是一部很老的小说了。
很多年前,和几个浮夸的文艺青年一起看了徐静蕾的一部电影,片名是《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说来也是,看过的很多电影热闹过后就忘得差不多了,这部电影的台词却总有那么几句时常浮现在脑海。不如再去重温一下这部小说,看看文字是不是传递了更深刻更执着的情愫。就这样,读了茨威格在1922年写的这篇中篇小说。
小说的大多数篇幅都是女人的信。故事是这样开始的,一位作家在生日这天郊游回来时,老仆人递给他一封厚厚的陌生女人来信。对这个女人他几乎一无所知,而那个女人却深深地爱着他,了解他的全部,也许在他看来,信中所讲述的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对这个女人来说,却是生命的全部。陌生的笔迹将女人凄凉的一生娓娓道来,她的喜怒哀乐,她的点点滴滴,零落在那几十页微黄的信笺纸上。
我想,有时候人生就是一场充满偶然的戏剧,原本毫无瓜葛的两个人,因一次偶然的搬家纠缠在一起。就像墙角的一棵树和一根藤,藤紧紧地缠着树,顺着它高大威武的身躯蜿蜒上升,贪恋它,依偎它。而树却只识得它的枝枝叶叶,只识得慵懒的阳光,它舒展着肢体,从不肯低头看一眼盘在腰间的楚楚可怜的藤,它甚至不知道它。也是因为一个偶然的出现,那女人到了因斯布鲁克,在将行的那个晚上,她用尽了全部勇气,敲响了对面房间的铁门,却无人应答。
“从你的门口到我家一共四步路,我却走得疲惫不堪,就仿佛我在深深的雪地里跋涉了几个小时似的。”那四步路的距离就是他们一生的距离,她的一生也走得是那样的疲惫不堪。因为她的坚持,她回到了维也纳,每天她站在那男人的楼下,守望着他房间里微弱的灯光。某个晚上,她引起了他的注意,并最终委身于他,那三个暧昧的夜晚是那女人生命中最灿烂的时间。可那男人却总是在她最幸福的时候离开,归来就再也想不起那个爱他的女人。然而,最震颤心灵的情节是,数年后女子重遇男人,用“从坟墓里也能爬出来”的力量和他相遇。男人不记得她是谁了,而一直服侍男人的老仆人,却认出了她。
如果不是那女人的胆怯软弱,如果她能说出沉积在心里的话语,如果他能在离开的时候带上她,如果……这一切的一切都将被改写。然而,生命中没有如果,那女人的儿子死了,她也死了,那根依偎在那男人躯干上的常春藤枯萎了。轻风捎来了干枯的叶子,他摊开微黄的信笺,故事也就尘埃落定了。
有人解读说,故事里有茨威格自己的影子。1912年7月,茨威格自己就收到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信上谈到四年前和茨威格的一次相遇,这位女士称赞了他的诗作和翻译作品。这位女士是温特尼茨,一位青年女作家,后来成为了茨威格的妻子。这封信引发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就在他们恋情正浓时,巴黎在召唤他。1913年3月,茨威格抵达巴黎,几天之后便开始了他热火朝天的巴黎之恋。他的情人玛塞尔是个不幸的女人,他们在一起度过了许多快乐时光。但是茨威格也没有忘记维也纳的深情,这两个女人都全心全意地为他付出,毫无保留地爱他,对他只求奉献,不图回报。
也许是这两段感情汇成了《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在小说的男主人公身上能看出茨威格的身影,一样多情而健忘,一样酷爱旅行,一样具有双重性格,这篇小说或许是他对他生命中的两个女人的永久思念和对自己内心矛盾的诗意剖析。有些许内疚和自责。
有人说,书中反映了一种新的爱情观,我爱你但与你无关,可是我却不这样觉得。书中的她深深地爱着他,却因为深知他最爱的是自由(其实是他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也许他会因为怜悯或者是孩子而留住她,可是她知道他却不会觉得幸福。他穿梭在各种女人之间,从不停留,因为他要的仅仅是新鲜的快乐和短暂的刺激。留住他,困住他,成全了她从小到大的梦想却违背了他的意愿,所以她选择用他想要的方式来爱他——出现,消失,出现,消失。这让我想到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似乎就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另一个版本。当两人生活在一起后,也只能是悲剧。
少女时期那种傻气的暗恋,对很多女孩都不陌生。只是当我们离开那段岁月时,我们会慢慢淡忘那个他,也许还记得那份心动,可是人却早已遗忘。可是她,却凭着一份暗恋,夸张又真实的,渡过了自己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