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在上周读到的一些好文章和一些有意思的内容,也许你也会喜欢。
《Daniel Kahneman: Your Intuition Is Wrong Unless These 3 Conditions Are Met》
作者:Emily Zulz
有人总觉得自己直觉很对,这事儿很玄乎。《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丹尼尔 · 卡曼说,直觉是可以训练的,且需要满足三个条件:① 事情本身有规律;② 有大量的实践;③ 有即时反馈。比如夫妻之间的生活是有规律的,双方相处时间长了,知己知彼,你对另一半是不是要发脾气的直觉就会相当对(这个例子不是我瞎掰的)。这不有点像机器学习?
《短期记忆与用户体验》
译者:可乐橙
短期记忆的局限决定了一系列其他的网页设计准则:响应时间必须足够快,用户才不会在等待下一页加载时忘记自己在做什么;改变已访问链接的颜色,用户就不必记住他们点过哪里;简化产品对比,在最初的分类页面以及特殊的对比界面中,高亮显示产品的主要区别;如果需要用户在不同的产品页面之间来回切换,推测区别,他们就容易迷惑——尤其是不同页面的信息以不同方式呈现时;不要使用优惠码,而是在你的邮件中放入特殊链接,自动把优惠加入到用户的购物车中。
《做产品的两种方法 - 从微观角度和从宏观角度》
译者:光涧实验室
宏观的方法是检查市场,去寻找有哪些快速增长的市场空间,或等待改进的细分阶段。也许是在发展中国家做手机支付功能。也许是中国的社交网络。宏观的方法会让团队投入在这个最大的机会上。微观的方法是看看团队这群人的定位适合做什么,以及他们对哪些具体的问题有很好的想法。有可能是用一个有趣新颖的照片分享功能来深入一个已经饱和的市场。也许是一个团队成员希望自己可以在周六晚上使用的应用程序。微观的方法会让团队工作去做他们最有热情去解决的事情。
《How to Figure Out if Your Product Actually Solves Problems》
作者:katie Cerar
找准真正的问题,比解决问题本身更重要。这点你我都懂,但是究竟花了多少功夫找准问题呢?怎样才能找准呢?可不是「让我们问问用户这是不是他们需要的吧」这么简单。
💡 有意思
○ 亚马逊贝索斯:「亚马逊没有发展壮大到不会倒下的地步。事实上,我预计亚马逊终有一天会倒下,亚马逊将会破产。如果你考虑大型公司的发展,你就会发现它们的生命周期只有 30 多年,而不是 100 多年。如果我们开始关注自己,而不是我们的消费者,那么这就是终结的开始。我们必须尽可能延迟这一天到来。」
○ 美团王慧文:「绝对体验是有成本的。这个话不只是针对单车业务,而是针对所有业务。做纯互联网业务的企业往往有一个特别大的认知错误,他们认为用户体验是最重要的。在纯互联网的生意里,不同用户体验对应的成本差很小。但是在美团运营的生意里面,不同用户体验对应的成本差非常大。互联网公司如果一味抱着用户体验思维去做我们这种生意,一定会倒闭。我们当然看重用户体验,但是会在合理的成本结构内谈合理的用户体验。要不然自己倒闭了,还拿什么去保障用户体验呢?」
○ Fabulous 是一款让你培养日常习惯的健康管理应用。当你设定了某项习惯(比如早起锻炼 10 分钟)后,只要点击勾选完成(不管是不是不小心点到),就不能取消完成了,原因是,「我们想让您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完成习惯的动作」。乍看起来会让人失去掌控感,但细心体会一下开发者的理念却又十分欣赏,毕竟,说好了要培养习惯改变自己,那就认真起来呀!
🥤碎碎念
昨天跟运营同事 N 闲聊用户反馈 ,他无比感慨有些用户对手机、App 这些东西真的没啥概念,别说小白了,简直是白痴,然后给我讲了两件发生在他北疆老家的趣事:
① N 的邻居老大哥要买手机,N 就给老大哥介绍了一家自己朋友在上班的手机店,可以友情优惠几十块。结果,老大哥买的是 N 朋友店隔壁店的手机,原因是,虽然是一模一样的手机,而且 N 朋友那儿便宜了几十块,但隔壁店销售员说他们的手机里有微信!
② N 之前回去做用户访谈遇到的另一位大哥,本来用的第三方输入法,不知怎么地变成了他不认识那种输入法(其实是切换回原生输入法了),不会用,结果去手机维修店花了三十块钱让人「修」了一下。
之前看到一句话说,生活在一线城市的互联网从业者们,很难深刻体会三四五六线人们(尤其是老一辈人)的互联网生活状态。这两件趣事就是印证。如果你教老一辈怎么使用一些交互稍微复杂的 App,就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之前我教我妈怎么使用高德地图,那简直了……
🗂 往期荐文可在 这里 翻阅。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BuildForever。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