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清朝,曾国藩想买一套《二十三史》大概要花费他半年的俸禄,那是相当的贵;
现在想买一套《二十四史》大概是1300块钱;
这两天电商大促,一套《二十四史》只要六百多块钱就可以搞定了。

在欧洲,印刷术兴起之前,《圣经》是要抄在羊皮纸上的。
所以那时的《圣经》数量非常少,解释《圣经》讲什么的都是神职人员。
所以谁手上有这本羊皮卷,他就可以解释上帝是怎么说的,反正你们没书,我有书,你们也看不到。
所以在那个时代,你的阅读力和记忆力越强你就越厉害。
比如如果你能把一本书背下来,你就相当厉害了。
后来随着机械印刷术的普及,书籍的数量开始急剧增加。
前面讲到《圣经》一开始抄录在羊皮纸上,在古德堡印刷革命之后,变成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本。
那个时候知识类的书籍都负责传播重要的信息和内容,所以在那个年代,你知道得越多,就越有竞争力,你看的书越多,你就越是博学多识。
此时信息不对称的竞争力就开始显现。
当我们读的书比别人多,就拥有一种竞争力。
也就是我比你先知道,我比你先了解,当我想要把这个知识传播给你的时候,我就具备了竞争的优势。

很多人问小六:
“为什么小六你去了一趟台湾,你背回来两箱子的书,这么辛苦干嘛,大陆没有书可以看吗?”
大陆当然有书可以看,但是因为出版流程的原因,台湾香港地区的新书上市的时间要比国内早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半年时间,想想看,我比你先知道半年,然后我研究半年,然后我教你啊,你要不要给钱啊?——这就造成了一种信息不对称。
小六买这么多书,也是想制造这个信息不对称的优势。
李笑来,古典老师们一直鼓励我们学英语,目的也是这个。

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讲知识管理的时候,一直在提高大家阅读的数量和速度。
我们在知识管理训练营的前两课也是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比如通过快速阅读达到三十分钟读完一本书,用主题阅读读大量的书籍,其实就是提高大家阅读的速度和数量,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想帮助大家建立起这种信息不对称的过程。
比别人先知道,比别人多知道。
所以追求阅读的数量和速读在一定情况下还是很有必要,比如最新的资讯,最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研究,我们要比别人先读,快读,然后去实践去分享。

速度和广度都有了,精度呢?精度的事,阅读帮不了你。
你得靠你自己钻研,实践,琢磨,思考。
精通实际上是行动力的事情了。
2、新的追求阅读能力体系:好奇心,检索和系统思考
有了信息不对称,是不是就足够了?
未必。
特别是在当下人人都有手机,每个人的桌面都有几个屏幕的时代,
我们发现好像并不是读书读得越快、越多就越好。
我们虽然懂得了一些阅读方法,但是我们对于阅读这件事情好像越来越力不从心了,这里最重要的因为是我们的时间和读物完全被碎片化了。

想象一下,在当前这个时代,当你要读书的时候,你会怎么读?
比如你想要了解什么是终身学习的概念,你找书的话可能只能找到一两本。
但是通过检索资料,比如通过百度、维基百科、公众号文章等,你可以搜索到很多类型的文章,对它们进行快速判断和整合,看哪些内容是你需要的,哪些是你觉得没有价值的。
对于书本的选择,在这个时代也是这样的。
我在台北的诚品书店和我的同事一起去挑书,我们怎么挑呢?他推着车子,把有营销、写作等关键词的书都会推过来给我,我就坐在那里快速地一本本翻,快速判断是否值得我们买下来。
你会发现,如何找书也会变成一个很重要的能力。
在那么多同一品类的书里找到自己想要的书,其实也挺难的,这也是一种能力。
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具备的能力不是读得快、读得多,而是如何快速搜索、如何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知识的能力,然后判断这些知识是否能为我所用。

所以这是我们第一个概念:我们的阅读能力要升级。
从原来的只是追求数量和速度,慢慢变成提升自己的搜索能力,提升自己的好奇心,提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也就是说,我们要对这个世界涌现出来的新东西要有一种好奇,要充分练习,如何带着这样的好奇心,对新冒出来的概念、新的事件、新的关键词做检索和定位,然后我们要用独立思考能力来判断这些信息到底是不是我们想要的。
想象一下,如果你和你的同事都想学时间管理,谁会真正能学好呢?
一定是那个最先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最先学习、最先尝试的那个人。
我们现在不止是和全国的人一起竞争,而是跟全世界的人一起竞争。
我们需要锻炼的是从原来的信息不对称慢慢提升到认知的不对称,你要具备搜索能力、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然后把这三个能力用到快速实践的过程中去,你才有可能超越别人。
下一篇我们接着聊:
三个步骤全面升级你的阅读系统
[梦想早读会]正在寻找想一起早起,一起学习,一起死磕自己的小伙伴哦!
详细介绍:只服务简书2%的终身学习者
我是彭小六。
希望今天的文章对你有启发哦。
喜欢就关注我,或者点赞打赏一下吧。
网友评论
孔孟老庄所在的春秋战国的年代,论书的数量,阅读的速度,明显低于现在。但为什么他们的言行著作被我们学习发扬了上千年。说白了,儒家,道家等文化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中国文人的思维。
所以,我喜欢读经典著作,尤其是古文。《道德经》,《南华经》,《论语》,《孟子》四书绝对够我好几年的学习了。
在认知提升和修心养性方面,我认为古文经典更加适合我。
当然,古代可没有如此适合我的工具书。所以,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工具书,如:生活技巧,职业技能等。
这些工具书,自然是越新越好,毕竟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的认知总体水平在提高,工作效率也在提高。
而思想,哲学这些提升心灵境界的书籍,当今社会反而不多,因为人心太浮躁了。
这也符合80/20法则吧。市面上那么多作家和书,大约只有百分之二十是够好的?你啃下去的书,能吸收转化的,也就是百分之二十?差不多。我逻辑不严密。见笑。
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确很重要。一个人知道一本书,明白这本书,和能执行这本书里的东西,是三件不同的事。
你这么认真地问,我必肃然起敬诚实认真地答啊。
还是林语堂先生说的话,比我说的好。我引用他的话,行不?
他说哈,一个事实一经写下来,我们读者读的时候,对所描写的事实,产生一种脱离是非,真正旁观者的角度----真正有益的读书,是能引领我们进到这种沉思境界的读书,而不是单单去知道一些事实经过的读书。
人们往往耗费许多时间去读新闻报纸,这不能算是读书,因为一般的新闻读者,他们的目的,沦为得知一些毫无回味价值的事实经过罢了。抱着完全求知的目标而读书,等于一个参议院在发表意见之前准备的阅读旧案和报告书,这是在搜寻公事上的资料,而不能谓之曰读书。
世上并没有人人必读的书,但有必须在某一时间,必须在某一地点,必须在某一环境之中,必须在某一时代方可读的书。
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尚没有达到可读一本名著的相当时候,他即便勉强去读,也必觉得味道不好。孔子说,五十读易经,就是这个道理。辩识力,心智,智慧,没有成熟时,不能理解易经中淡淡的滋味和圆熟的智慧。
一个人能发现他所爱好的作家,是他的智力进展里边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一个人必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中去寻找和自己的性格节奏性情相近的人,借着这个方法,才能从读书中飞跃地成长,获得最大的益处。
不过数年之后,你会渐渐厌倦这一个作家,便会去寻找新的文字上的爱人,等有过三四个这样的最爱,把他们的作品完全吸收贯通了以后,自己也变成为一位有光彩的作家了。
这些都是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里说的话。我记得个大概。
啰嗦了这么多,就是等于我对着您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涨红了脸,搓着双手,小声地说:哎呀,一流不一流,对每个人都不一样啊。
另,对我有帮助的标准,一个是亚马逊上的打星和读者评论,一个是年头儿够不够久,一个是口碑。所谓群众和历史的眼睛也是雪亮的吧。
一定是那个最先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最先学习、最先尝试的那个人。"
这话有问题。真正地学好的人,都是切实地使用并经常思考如何优化的人。先学先尝试也有可能先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