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四月,苏东坡因一首自嘲诗,再次惹怒了当朝宰相章惇,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授予琼州别驾的虚衔,从惠州流放到儋州,并且,不得签书公事。这是苏轼被贬生涯的最后一站,也是他被迫“南巡”的最南端,几乎到了无路可走,贬无可贬的境地。
自古以来,海南在历史上被称为“蛮夷之地”,远离文明、疏于教化,在苏轼谪居海南之前,这里没有一个人考上过举人或进士。苏轼贬谪儋州,是其个人之累,却是海南人民之福,想不到天上掉下来个文曲星。
初到海南,苏轼一家连个栖身之所都没有。昌化军使张中仰慕苏轼的诗文,热情款待苏氏父子,并将自己公馆旁边的一所官舍修缮一新,让苏氏父子住在里面。所以,苏轼在后来赠给张中的诗中说:“海国此奇士,官居我东邻。”然而,好景不长,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闻知此事,即遣使者渡海,罢了张中的官,将苏轼父子逐出官舍。
东坡行吟图无家可归的苏轼,用仅有的一点钱在城南一个椰子林买下一块地,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盖了五间简陋的房子,以作栖身之所,起名:《槟榔庵》。苏东坡是个闲不住的人,有了住的地方,他就开始找事做。朝廷不让办公,他就自己单干。当他发现此地文化贫瘠、教育落后,就带头做起了“义务教育”工作。
海南当地的一些书生学子常来槟榔庵拜访苏轼,为了有一个专门会客的场所,他便把其中的一间屋取名为“载酒堂”。 从此,载酒堂便成为苏东坡以文会友、传播文化的地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苏轼讲授孔孟之道,传承中原文明的个人工作室和公益学校。有了这个场所,儒家文化、华夏文明犹如和煦的春风吹遍了整个儋州。
苏轼在《载酒堂》这所陋室里开课讲学,开化了海南这片荒蛮之地,使其“书声琅琅,弦歌四起”。在他的学生中,一个中举,一个进士及第,结束了海南不出仕的历史,以致出现了后来历史上,特别是明清两朝人才辈出的局面。据《琼台纪事录》记载:“宋苏文公之谪儋耳,讲学时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据《海南岛古代简史》记载,从宋代到清代,海南共有举人七百六十七人,进士九十六人。这不能不归功于苏轼对海南教育的巨大贡献。
载酒堂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时任儋州知州的罗杰,重新修葺《载酒堂》时写诗感慨道:
“古儋城外说东坡,载酒堂前野鸟过。
往事一场春梦散,独留名迹未消磨。”
苏轼谪居海南三年,对这片土地情深意长,在离开海南时,与当地百姓挥泪惜别,满怀深情地写下了《别海南黎民表》: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