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将结束建安文学、与曹操父子仨告别之际,我还想再介绍下曹操的名作《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碣(jié)石:原渤海边的一座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现已沉入海底。澹澹(dàn):水波动荡的样子。竦(sǒng)峙:挺拔。“竦”和“耸”相同。
诗意:
东行来至碣石山顶,登高一看,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尽收眼底:水波荡漾,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岛上树木葱茏,百草丰茂繁盛。潇潇的秋风吹过,大海洪波涌动,巨浪滔天。太阳月亮仿佛在大海中运行,灿烂的群星也仿佛是从大海里升起。真幸运,让我可以用诗歌来歌咏我的志向和心情。
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逐渐强盛,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 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潜逃至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
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一开始,因气候等因素,困难重重多艰难险阻,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终于大获全胜。
班师途径碣石等地,曹操登高临海,踌躇满志,一腔豪情油然而生,于是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下了一组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诗篇。
这首《观沧海》是组诗中的第一首,开头是序曲《艳》,其它三章分别是《冬十月》《士不同》和《龟虽寿》。
时值深秋,一位已过天命之年的老者登上了粗粝嶙峋的碣石山。秋风劲吹下的他,身负长剑,虽头发凌乱、衣裾飘飘,但一对精目炯炯有神。眼下的渤海湾,波涛汹涌,浩淼接天,突兀耸立的山岛,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的情形。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相反孕育出一种新的境界和格调,而这正是曹操一脉相承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登高临远,尤其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最易触发人的感慨和雄心壮志,何况他是曹孟德?何况刚刚肃清边患、打败了乌桓强敌?
所以,别总以为曹操是国贼奸臣!其实,他心怀家国百姓,亦有悲悯之心。为何出师亲征北地,也是他关心民生疾苦的见证。他在序曲《艳》里这样唱道: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临观异同,心意怀犹豫,不知当复何从?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意思是,原本打算先南征荆州,施惠给江南人民。但北伐和南征两种不同意见不相上下,让我一度犹豫不决,竟不知如何是好。到达碣石后,看到百姓所受的压迫,我的心情更加伤感不已。
只有胸怀天下,心装乾坤和百姓,所以才有“东临碣石有遗篇”中“魏武挥鞭”那种吞吐万象的气势和格局。
说心里话,在我以为,无论文治武功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来看,自古而今,也只有新中国的大救星才能与孟德一比。其他,要不是略输文采,就是稍逊风骚,那成杰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正是有了这样的风度胸襟,才使得建安文学融入了男人的血性、刚劲和舍我其谁的气魄力量,表现出高扬奋发、积极进取的精神,让千年后的我们在咏叹这些诗作时,仍会血脉偾张、激动不已。
因此,我以为真正引领甚至代表“建安风骨”的其实主要是曹操。“建安七子”的分量不足,曹丕外表如虎豹,气魄却比曹操小了不知多少倍。而曹植,除了艺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质上只是一个悲情的“文艺青年”。
曹植因为权位旁落后半身抑郁,最终转向虚无的幻想,替自己构筑了一个唯美的精神家园,而曹操的诗,则是“礁石上的铜铸铁烧”(余秋雨语)。
相比花苑中妩媚多姿、绚烂丰茂的花花草草,我更爱大海边粗粝嶙峋的礁石,虽被浪涛冲洗得棱角分明没有规则,但它们万年长存,岿然不动,傲然挺立在那,笑看世事沧桑人间百态。
这就是我推崇曹操的原因。
至此,建安文学终于可以搁笔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