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读书笔谈(六)

作者: 浩宇yyl | 来源:发表于2019-01-20 07:42 被阅读55次

【原文】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字词义解释】

(1)首孝弟:首,首先、最先应该重视;孝,孝顺父母;弟,同悌,是对兄长的友爱与敬意,一般理解为普遍的兄弟之间的相互友爱。

(2)次见闻:次,接着,第二;见闻,眼睛所看见、耳朵所听到的事物,指常识或知识。

(3)知某数:某,不知名的人或事物的代称;数,古代计算的方法,为六艺之一。

(4)识某文:识,认识、了解;文,文字、文章。也可以当作学问的统称。

(5)一而十:一,数字的起点;而,至、到,有变化而成的意思。一而十,就是一到十的基本数字。

(6)十而百:十个十是一百。

(7)百而千:十个一百是一千。

(8)千而万:十个一千是一万。

【译文参考】

做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首先学习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道理;接下来才开始学习日常生活中的知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内容,包含了能明白数字的变化、懂得计算的方法;并能认识文字、阅读文章。

我国是采用十进位的计算方法。一是数字的开始,一到十是基本数字,接下来按照十进位的规则,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如此累积上去,可以无穷无尽。

【读书笔谈】

很明显,这一课的头两句,是对前文的总结和强调,明确点出孝敬父母和兄弟之间友爱相处的重要,其实前一课对悌的说法,是以孔融四岁能把大梨让给兄长的故事,来主要强调,弟弟那颗对兄长的恭敬之爱,弟与心,构成了悌这个字,所谓“弟于长 宜先知”,前一课,明显强调的是弟弟对兄长的恭敬之意。

因为这是一个人受恩于父母兄长,理应首先懂得的道理,古人正因为这样想,父母不在了,兄长就会承担父亲的责任,照顾好弟弟,长兄如父,就是这个观念的体现。看似仅仅在强调、首先要求弟弟对兄长的态度上的礼敬之心,实际上自然蕴含着互敬互爱的道理。做兄长的,照顾自己的弟弟,普遍来说,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年长,自然就会为弟弟遮风挡雨,这是天性,所以才未在此首先强调。

一个人首先懂得感恩于照顾自己的亲人,是活在世上最基本的,也是最低的要求。如果这第一步能做到,那么把这份心推广于天下,推向社会,推向对自己并无养育和照顾之恩,并无私情的一般人甚至是地位低于自己的陌生人身上,就会成为仁义君子,若出仕为官,就会爱惜百姓,照顾百姓。这也是帝王为何被称作君的原因。是天下君子的表率。

为君主,在基本的家庭孝悌的恩义之心的基础上,能放下自尊,谦恭地礼贤下士,更是放下私情的更高的修养和品德,此为真正的君子。不过这一切都首先从懂得报恩于父母和兄长开始。其实中国自古讲“百善孝为先”孝,这个字,更是为人基础的基础。

所以这一课讲得很明白,人首先做到孝悌这两个字,是为人懂得感恩的体现,是为人的基础,懂得基本道理,再去学习各种本事,了解各种知识和见闻,才是正道,否则,有才无德,岂不是很容易变成祸害天下的小人。强调的始终是德的重要性。

【故事天地】 舜帝的故事

在上古时代的传说故事中,舜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舜的母亲在舜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舜的父亲后来又娶了一位妻子,也就是舜的后母,后母的性情很不好,对舜不仅不疼爱,还百般刁难他。

不久,后母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象,父亲和后母非常溺爱象。虽然平时舜很孝顺父母、疼爱年幼的弟弟,但是后母和弟弟却很讨厌舜,而父亲又只听后母与象的一面之词,常常是非不分,对舜又骂又打。

由于父亲身体不好,加上弟弟又年幼,所以舜在很小的时候,就在历山下独力耕田养活全家。在传说中由于舜的孝心感动了天,所以连大象都来帮他耕田,鸟儿也飞来为他锄草。即使如此,舜的父亲、后母和弟弟却依然不喜欢舜,常常找机会陷害他,有三次差点让他丧失了性命。

舜帝

舜深知自己的处境,总是处处小心,对于他们屡次的陷害,总是设法躲避过去,一点也不放在心上。他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从不感到怨恨,默默承受着不公的对待,相反的,他还想尽办法宽慰父母,使他们高兴。因为舜的这种德行实在难能可贵,所以当舜二十岁时,他就以大孝而声名远播。

后来,贤明的尧帝在寻找继位的英主时,大家纷纷推荐舜。尧虽然接受了四方诸侯的推荐,但是为了天下百姓,还是想要亲自考验舜。于是,尧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做妻子;又让他的九个儿子和舜相互往来,从旁观察舜怎样待妻子和九个皇兄弟,就是“悌”的考验。

除此之外,尧还让舜以孝悌的美德教诲百姓,百姓都能顺从而不违背;舜处理各项政务十分得当,百官也都能够服从政令;尧又命令舜在四门接待四方前来朝见的诸侯,诸侯都能对舜恭敬而顺从;最后,尧命令舜守护山林,舜在山林里即使遇上狂风暴雨也能辨明方向,不会迷路。

最后,尧认为舜有高尚的德行和非凡的智慧,于是就让舜来继承帝位。

他的孝道,是以德报怨,无私无悔,演绎的是大孝之德,父母爱我,谈孝敬并不难,可是父母厌恶我,虐待我,甚至危害性命,还是对待没有血缘的后母,都能毫不介意,此等心胸,为的就是给中华民族,留下君子的风范和以孝治国的传统。

所以说,这里以上古帝王舜帝的故事表明儒家讲的做人的道理、持家治国的道理、以孝治国的道理,均来自上古圣王的启迪和教化,并非儒家自己凭空而来。而且如何敬上如何待下,已经讲得明明白白,十分全面,对待不公,以德报怨,对待弟弟,尽责照顾。强调的是宏大无私的胸怀和责任。并非你对我好,我才对你好的狭小的私情。

对于孩子来说,有别于上一课主要强调弟弟对父母兄长的敬意和感恩,这一课可以当成是如何做兄长的典范和参照。

相关文章

  • 《三字经》读书笔谈(六)

    【原文】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字词义解释】 (1)首孝弟:首,首先、...

  • 《三字经》读书笔谈(二)

    《三字经》是我国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最早是宋朝私塾启蒙教本,由宋朝大儒王应麟所写。它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将儒学的根本...

  • 《三字经》读书笔谈(三)

    【原文】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译文参考】 为人父母的,如果养育子女,...

  • 《三字经》读书笔谈(九)

    【原文】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字词义解释】 (1)仁:爱人利物的胸怀。 (2)义:合宜正当的事。 (...

  • 《三字经》读书笔谈(十一)

    【原文】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字词义解释】 (1)喜:高兴、快乐。 ...

  • 《三字经》读书笔谈(十三)

    【原文】 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字词义解释】 (1)训:教导。 (2...

  • 《三字经》读书笔谈(二十)

    【原文】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字词义解释】 (1)三传:《左传》...

  • 《三字经》读书笔谈(一)

    《三字经》高居“经”书的地位 《三字经》是我国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最早是宋朝私塾教本,相当于现在的小学教科书,由宋...

  • 《三字经》读书笔谈(四)

    【原文】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字词义解释】 (1)玉:材质坚硬,表面...

  • 《三字经》读书笔谈(八)

    【原文】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字词义解释】 (1)行:万物分类的基本概念。 (2)本乎数:本,根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字经》读书笔谈(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otjqtx.html